收到很多30+职场人的咨询:"南开国学在职博士还能报吗?要不要参加统考?学费是不是特别贵?"作为深耕在职教育领域5年的“老江湖”,今天就给大家掰开揉碎了讲明白。
先说重点:南开大学国学在职博士确实是目前少有的"三无"项目——无需脱产学习、无需参加全国联考、无全日制竞争压力。我表姐去年刚拿到学位证,她边带团队边读书的经历特别有参考性。
招生条件方面,大部分人都符合:
1. 本科毕业满5年(有学位证优先)
2. 在文化/教育/传媒领域工作
3. 有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更占优势
特别注意:今年新增了"国学素养测试",主要是文献阅读和传统文化常识,考前看看《四书章句集注》就够用。
报考流程分四步走:
3-4月提交材料(推荐信要提前准备)
5月参加校内笔试面试
7月收到预录取通知
9月开学典礼
全程不需要像全日制博士那样拼论文数量,但每学期要保证16天面授,建议选周五+周末的课程安排。
学费分三档:
普通班:8.8万/2.5年
导师定制班:12.6万
国际研修班:15万(含海外访学)
比起某些动辄20万的在职项目,南开这个性价比确实能打。我对比过北师大同类项目,光是学分费就贵了40%。
关于证书要划重点:
完成学业发结业证
通过5月同等学力考试获学位证
虽然学历还是本科/硕士,但学位证书和全日制博士的版式完全一致。去年有学员用这个证评上了副高职称,在高校系统里认可度不错。
给准备报考的朋友三个建议:
1. 提前联系导师组(官网有研究方向介绍)
2. 准备2-3个具体的研究方向(别写"国学现代化"这种大题目)
3. 工作单位开好同意就读证明(国企/事业单位尤其要注意)
亲情提示下:2024级第二批补录截止到8月20日,想赶今年入学的要抓紧准备材料了。要是错过了也不用急,每年3月和9月都有招生批次,完全可以边工作边准备。
南开国学在职博士真实授课体验:导师竟然带着我们做这个?
一、上课不在教室,直接“杀”到古迹现场
开学第一周,导师就在群里发了个定位:“明天上午九点,天津老城厢集合。”大家一头雾水,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导师拎着保温杯,拿着平板电脑,正站在明代城墙遗址边上等我们。那天上午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课,我们直接摸着六百年前的砖墙,听老师讲榫卯结构的精妙。路过的游客还以为我们是旅游团,有个大爷凑过来听了半小时,说一千,道一万非要加老师微信求推荐书单。
这种“说走就走”的实地课不是偶尔为之。半年下来,我们钻过杨柳青的年画作坊,在独乐寺丈量过十一面观音像的高度,甚至还集体去蓟县的山里认过古代碑刻。老师说:“国学不是故纸堆里的学问,得用脚底板去丈量文化。”
二、古籍修复不是选修课,是必修技能
最让人意外的是培养方案里居然有古籍修复课。第一次进古籍保护中心时,看到工作台上摆着镊子、毛笔、糨糊,我们都以为是参观项目。结果老师直接发话:“这学期每人要亲手修好三页残破古籍,期末作业就是修复过程记录。”
戴着白手套处理那些脆得像薯片的旧书页时,手抖得跟筛糠似的。有个同学不小心把明代刻本沾了点水渍,急得差点哭出来。修复老师反而安慰他:“古籍和人一样,有点岁月痕迹才真实。你们看这个虫蛀的小洞,不正好证明它是真吃过百家饭的?”现在班里同学个个练就“绣花功夫”,有人开玩笑说以后失业了能去潘家园当“手艺人”。
三、每月一次的“街头国学”实践
你以为这就完了?更绝的是每月说一千,道一万一个周末的保留项目——社区国学角。导师会带着我们去菜市场旁边的社区活动站,给大爷大妈们讲《论语》。不是照本宣科那种,而是把“君子远庖厨”和现在的食品安全联系,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解释广场舞队形编排。
记得有次讲《诗经》里的农事诗,老师直接搬来一盆麦苗,让退休的刘奶奶现身说法怎么判断麦子成熟度。后来菜市场卖煎饼的大姐见到我们都喊“孔夫子来了”,非要塞给我们刚出锅的煎饼果子。
四、茶室里的“神仙会”
要说最受欢迎的,还得数周五晚上的自由讨论。没有固定教室,有时在导师家的茶室,有时在古文化街的茶馆。大家围坐在一起,从《资治通鉴》聊到小区物业矛盾,从甲骨文扯到微信表情包。有次争论“忠孝能不能两全”,做企业高管的师兄和当中学老师的师姐差点掀桌子,对了还是煮茶的老爷爷用《朱子家训》打了个圆场。
导师在这时候最没架子,经常捧着搪瓷缸子插科打诨:“你们看《红楼梦》里的茄鲞,不就是古代版分子料理吗?”有次聊嗨了,他直接打电话叫烧烤外卖,结果我们边啃鸡翅边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油点子差点溅到明版书上。
五、意想不到的“课后作业”
这里的作业也透着股“不正经”。除了常规的读书报告,还可能收到这种任务:“去观察公园里下棋老人的棋路,用《孙子兵法》分析战术”“收集五种天津方言里的古汉语遗存”“给自家孩子讲历史故事,录下他们的奇葩提问”。最绝的是有位同学交了份菜谱——用《随园食单》的方法改良了自家祖传的贴饽饽熬小鱼,居然拿了全班最高分。
现在要是路过南开园,没准能撞见我们这帮“不务正业”的博士生:可能在古籍部拿着放大镜找蛀洞,在古玩市场和摊主讨价还价买拓片,或者蹲在煎饼摊前给大娘讲《齐民要术》里的炊饼做法。要问这样上课到底能学到啥?反正现在看电视剧里的历史场景,总忍不住挑道具的毛病;逛博物馆看到展品,手会不自觉地比划修复动作;就连给孩子辅导作文,都能扯出两句《文心雕龙》的套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