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老师的私信:"首都师大同等学力申硕到底值不值得报?""哪些专业不用考试就能读?"作为带过5届在职研究生的辅导员,今天就给大家说点大实话。
先说说首师大的优势:坐标北京西三环,师范类院校前五强,最关键的是同等学力申硕不用参加12月联考!这对于既要上课又要带班的老师来说,简直不要太友好。但注意了,免的是入学考试,结业后还是要参加5月统考的。
重点来了,经过对比2023年报录数据,这3个专业最推荐:
1. 教育学原理(王牌专业)
周三晚+周六上课模式
去年通过率78%
特别适合中小学教研组长
李老师案例:朝阳区某重点小学教务主任,2年拿证后评上高级职称
2. 应用心理学
每月集中授课4天
心理咨询师必备
案例分析课超实用
张校长原话:"现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更有底气了"
3. 中国古代文学
唯一开设周末班的文史专业
论文可选田野调查
去年新增数字人文方向
王老师反馈:"带学生做古诗AI项目拿了市级奖"
“防坑”提醒:
× 艺术类要交作品集
× 学科教学英语要加试口语
× 今年起需提前半年预约导师
报名流程很简单:
官网注册→交材料(身份证+学位证+蓝底照)→等审核→交8000押金→领听课证。整个流程走下来大概20天,比某些学校动辄3个月强多了。
我强调一点:今年开始实施新规,跨专业报考要补修2门本科课程。建议数学老师报教育管理,语文老师报古代文学,这样最稳妥。
学费方面还是老价格:2.8万全程(不含申硕考试费),分三次交清。比起某些动不动就5万起的985院校,这个价位在帝都算是良心价了。
对了说句掏心窝的话:同等学力申硕最大的难点不是考试,而是坚持。去年有个昌平区的老师,孩子刚上幼儿园,硬是每周跨区上课,对了论文拿了优秀。所以说,选对专业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自己下功夫。
首都师范大学申硕必看:5月统考通过率最高的备考方案
一、先摸清考试“底细”
别急着闷头看书,先搞明白考什么、怎么考。首都师范大学的申硕统考科目通常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比如英语或政治),不同专业方向可能有细微差别。建议做三件事:
1. 找真题:近5年的真题至少刷3遍,熟悉题型和出题风格。比如教育类专业的论述题常结合热点案例,英语阅读偏向教育类话题。
2. 划重点:对照学校官网的考试大纲,把高频考点标记出来。比如“教育学原理”中的“课程设计”部分,几乎每年必考。
3. 问“上岸人”:找学长学姐取经,他们能告诉你哪些章节容易出大题,哪些内容可以适当“放过”。
二、时间规划:少熬夜,多抢零碎时间
很多人觉得备考就得每天学8小时,其实不然。尤其在职备考的同学,做好碎片化时间管理更重要:
早起30分钟:背专业名词或英语单词,记忆效率高。
通勤时间:用手机刷题库APP(比如“考试宝”),重点练选择题。
晚上集中2小时:主攻大题和薄弱环节,比如写一道论述题框架或整理错题本。
每周留出半天时间做全套模拟,严格计时,培养考试节奏。
三、专业课:抓大放小,别钻牛角尖
专业课分值占比高,但内容庞杂,死记硬背肯定不行。推荐两个技巧:
1. 框架记忆法:每章先整理知识框架,比如“教育心理学”分为“学习理论”“发展心理”等模块,再往里填关键词。答题时按框架扩展,逻辑清晰不丢分。
2. 案例积累:尤其是应用性强的专业(如学科教学),平时多关注教育领域的热点新闻,比如“双减政策”“新课改”,考试举例时立马用上。
四、英语和政治:稳基础,冲高分
英语:
阅读:每天精读1篇真题文章,重点分析长难句和出题思路。
作文:背模板不如练套路,比如开头用“The chart clearly illustrates...”,中间分三点论述,结尾个人觉得趋势。
单词:只背高频词!用“百词斩”筛选出近5年真题中的重复词汇,省时又高效。
政治:
选择题靠刷题,肖秀荣1000题至少过两轮。
大题背“关键句”,比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余内容结合材料展开。
五、考场发挥:细节决定成败
答题顺序:先做擅长的部分。比如专业课先答名词解释和简答,确保基础分不丢,再攻论述题。
卷面排版:分点答题,条理清晰。每道大题留出3行空白,方便后面补充。
时间分配:选择题控制在1分钟内一题,留足时间给大题。
亲情提示一句:心态放稳,别被别人的进度影响。按自己的节奏走,该背的背,该练的练,5月统考没那么难!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