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交预报名费,为什么有人花300元有人掏1000?"在非全考研群里,这个缴费差异问题引发热议。作为从业5年的在职考研规划师,一朋友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清楚其中的门道。

首先要明白,预报名费用的差异主要源于报考地区不同。教育部把招生单位划分为A、B两类地区:A类包括北京、上海等21个省市,报名费普遍在120-150元/科;B类涵盖内蒙古、广西等10个省份,费用多在90-120元/科。考两门专业课的在职考生,A类地区总费用通常300元左右,B类地区约200元。

但真正拉开费用差距的是额外支出。比如报考异地院校时,部分学校要求提前缴纳资格审查费(200-500元不等)。去年有位学员报考某985高校的MPA,预报名时就交了800元资格审查费+150元报名费,总费用直逼千元大关。这里教大家三个省钱技巧:

1. 优先选择工作地或户籍所在地报考点

2. 提前联系招生办确认附加费用

3. 使用指定银行卡支付避免手续费

我强调一点在职考生注意缴费时间节点。去年就有32%的考生因错过缴费期限导致报名作废。今年预报名系统将在9月24日-27日开放,建议设置手机日历提醒。支付成功后务必截图保存"报名号",这是现场确认的重要凭证。

关于缴费方式,现在90%的考点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但像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个别院校仍要求网银支付,建议提前准备好开通网银的银行卡。如果遇到支付失败,先检查银行卡限额,多数银行默认单笔支付限额为1000元。

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Q:预报名缴费后能修改院校吗?

A:在报名期内可以修改,但已缴费用不退,需重新缴费

Q:同等学力申硕需要预报名缴费吗?

A:同等学力课程班无需参加统考,但申请硕士学位时需缴纳800元统考费

Q:免联考硕士需要这笔费用吗?

A:中外合作办学的免联考项目不通过研招网报名,无需缴纳此项费用

一姐妹建议:不要盲目选择低价地区报考。去年有位深圳考生为省200元选择甘肃考点,结果复试时往返路费就花了3000多。在职考生更要算好时间成本,就近报考最划算。

下期预告:你知道非全研究生读三年要花多少钱吗?除了学费,这些隐形支出你绝对想不到!

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三年真实开销清单

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三年真实开销清单

第一年:钱哗哗往外流

开学季就是花钱季。以某中部地区211高校为例:

学费直接划走3万(文科专业算少的,工科普遍4万起步)

教材费800块打底,老师开的书单能摞半人高

周末上课住快捷酒店,按每月2次算,一年住宿费4000+

高铁通勤费每月600,碰上春运抢票还得加价

光这些硬开支就奔着4万去了,这还不算隐形消费——同学聚餐人均80的饭局,不去怕丢人脉,去了肉疼。

第二年:花钱如抽丝

课程压力小了,但花钱的地方更隐蔽:

导师带的项目要买专业软件,自掏腰包2000+

为写论文买知网账号,800块肉包子打狗

跨省调研交通费,导师说"课题需要自己先垫着"

论文查重费像打劫,维普查一次280,改三次就上千

这时候才明白,读研最大的坑不是学费,是这些零碎开支。“老江湖”都懂,打印店老板看你改论文的眼神,就跟看ATM机似的。

第三年:花钱买时间

说一千,道一万一年最要命的是时间成本:

工作日上班,周末改论文,打车费比工资涨得快

凌晨三点改格式,外卖费每月多花500

答辩前找导师指导,伴手礼不能少,500块的茶叶勉强拿得出手

隐形开支最大头:为腾时间推掉的兼职,少赚了2万外快

这时候才懂,读非全最大的成本不是钱,是时间和头发的较量。

这些钱能省吗?

1. 教材买二手能省一半,学长学姐的笔记比新书管用

2. 选本地高校,省下住宿费够买台新电脑

3. 主动申请当助教,有些学校免部分学费

4. 吃饭跟同学AA,别充大款,毕业了谁记得谁

5. 早发论文早达标,拖到延毕要多交8000块

“上岸人”的大实话:读非全三年,花出去的是真金白银,但赚到的是实打实的敲门砖。我认识个朋友,读研期间花的8万块,毕业后跳槽工资直接涨了3000/月,两年就回本。当然也有人读完照样干老本行,这就得看个人怎么把学历变现了。

说一千,道一万晒个真实账单(某二线城市教育硕士):

学费:3万×3=9万

住宿交通:2.4万

资料杂费:1.8万

人情往来:1.2万

隐形损失:3万

合计:17.4万

这个数可能吓到不少人,但别忘了,很多单位有学历补贴,有些城市落户加20分,这些隐形的"回头钱"也得算进去。值不值?看你想要的是眼前的存款,还是长远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