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角场吃饭碰到个老同学,上来就拉着我诉苦:"你说我这考了三年非全研究生,年年卡在国家线上,今年还涨了5分!"这话听得我心里一惊,赶紧扒拉出最新数据研究。还真别说,2024年上海非全国家线确实暗藏“学问”,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明白。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分数线,今年管理类联考A线涨到175分,教育硕士涨到355分。但千万别被表象迷惑,像复旦的金融硕士实际录取线比国家线足足高出28分!这里有个关键门道:34所自划线院校的实际门槛,往往比国家线高10-30分不等。这就好比商场标价和实付款的区别,光盯着国家线容易吃大亏。
再说报考“绊子”,去年就有朋友掉坑里了。有个培训机构忽悠说"过线就录取",结果他报的某校工商管理专业,明明过线3分,还是被刷了。为啥?因为非全录取现在讲究"三看":一看工作背景匹配度,二看面试表现,三看推荐信质量。特别是金融、法律这些热门专业,用人单位推荐信比分数还管用。
学费这事更得睁大眼睛。我整理了个清单:华师大教育硕士全程8.2万,同济工程管理12.8万,复旦EMBA直接飙到56万!注意看收费明细,有些学校把教材费、实践费单列,两年读下来能多出两三万。最坑的是某校的"高端课程服务费",其实就是茶歇费,每年收8000。
给准备报考的伙伴三点建议:第一,查目标专业近三年实际录取线,别只看国家线;第二,提前联系导师组,很多导师暑假前就确定意向学生了;第三,准备好单位推荐信,盖公章那种最好。记住,非全考研不是高考,职场资源有时候比分数更关键。
亲情提示下,今年上海新增了7个非全专业点,像人工智能法律、医疗管理这些新兴领域,竞争相对小些。不过要注意辨别,有些是新瓶装旧酒,把传统专业换个名字而已。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超过全日制?这6个专业最烧钱
好多朋友问我,非全学费咋比全日制还贵呢?这事儿听着有点反常识哈。毕竟非全不用住校,上课时间也少,按理说应该便宜才对。但实际情况是,很多热门专业的非全学费确实高得吓人,这里头有几个门道。
先说大实话:非全学费贵主要是因为学校不提供住宿和奖学金,培养成本却一点没少。很多学校把省下来的行政开支,全砸在请行业大咖授课、组织企业参访这些实操环节了。特别是下面这6个专业,那学费账单看着都肉疼。
1. MBA:30万起步是常态
北大光华的非全MBA敢要40多万,复旦管院也要36万往上。这钱买的不止是知识,更是校友圈子和企业资源。很多单位中层咬牙也要读,毕竟同学里说不定就有下个合作伙伴。
2. 金融硕士:20万打不住
五道口、上海高金的非全项目,学费普遍在15-25万区间。金融圈最看重人脉,周末上课的同学可能是投行经理、基金经理,这种圈子平时花钱都挤不进去。
3. 法律硕士:15万起跳
像中国政法、西南政法的非全法硕,学费比全日制贵一倍多。很多律所合伙人在读,课堂上讨论的都是真实案例,这种实战机会在外面根本买不到。
4. 医学类:临床专业最烧钱
协和、湘雅的非全临床医学硕士,学费普遍在12-18万。医院规培生特别爱报,能跟着大牛导师做课题,对评职称帮助太大了。
5. 工程管理:隐形贵族专业
清华、同济的MEM项目学费20万左右,读这个的全是建筑公司项目经理、工程监理。课上教的BIM技术、智慧工地管理,回去马上能用在实际项目里。
6. 艺术设计:烧钱无底洞
央美、国美的非全硕士,光学费就15-20万,还没算材料费和考察费。很多设计师在读,学校提供的国际workshop和品牌合作机会,在外面根本接触不到。
这些专业虽然贵,但上课时间灵活,很多单位还报销部分学费。个人觉得这个钱花得值不值,关键看你怎么用。要是真能靠这个跳槽涨薪、拓展业务,那可比存银行划算多了。选不选这些专业,得看自己的钱包和职业规划。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