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姐妹收到几十条私信问:"同等学力申硕的真题到底有没有用?"作为带过上千名在职考生的“上岸人”,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真题那些事儿。特别是2024年要备考的伙计们,这篇干货你们可得收藏好了!

先说说咱们在职考生的三大痛点: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带娃没时间、复习资料满天飞。我见过太多人花大价钱买资料包,结果打开一看全是网上能搜到的旧题。真正有价值的真题库,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近五年完整版,二是带详细盘点,三是按学科分类整理。

去年我带的一个学员小李就是典型案例。他在银行工作,每天加班到8点,全靠利用通勤时间刷真题。重点来了——他专门整理了2019-2023年的英语真题,发现三个固定规律:每年必考10道时态题、阅读理解前两篇难度稳定、作文话题集中在职场领域。结果今年考试时,他提前准备的模板直接套用了80%的内容。

这里教大家三个实操方法:

1. 把近五年真题按学科装订成册,用不同颜色荧光笔标注高频考点

2. 准备错题本时别光抄题,要在旁边备注错误原因(比如:单词量不足/审题失误)

3. 每周六上午严格模拟考试,手机调飞行模式,用答题卡练习填涂

我强调一点正在备考的伙计们,今年有个新变化要留意:部分院校新增了线上答辩环节。上周有个学员就吃了闷亏——他准备了三个月的现场答辩材料,结果临时通知改线上,摄像头角度没调好被扣了印象分。所以建议大家现在开始就要:①准备高清摄像头②布置简洁的面试背景③提前测试网络稳定性。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扎心的事实:我观察过上百名考生,能坚持刷完5套真题的通过率高达73%,而只做模拟题的通过率不到40%。真题就是最好的模拟题,这话真不是随便说说。特别是英语科目,每年至少有15%的题目会在不同题型中重复出现。

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低的三大误区,90%的在职考生都踩过坑

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低的三大误区,90%的在职考生都踩过坑

几年,身边越来越多人打听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事。但每次聊起来发现,很多人对非全的认知还停留在"花钱买证""单位不认"的老观念里。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说,那些坑过无数在职考生的错误认知。

误区一:"证书上标着'非全' 找工作会被歧视"

这是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事实上,自从2017年改革后,非全和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标准、同样的毕业要求。毕业证和学位证上虽然会注明学习方式,但学位证书和学信网信息与全日制完全一致。很多事业单位、国企的招聘公告里,早就把非全和全日制放在同等地位了。

有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去年刚拿到非全金融硕士,他们单位内部竞聘时,学历认定和全日制享受同样加分。关键是要提前了解目标单位的政策,有些企业甚至更看重非全学生的实战经验。

误区二:"上课就是走形式 学不到真东西"

说这话的八成没真正读过非全。以某985高校的MBA为例,周末两天排满课程是常态,晚上经常要赶小组作业到凌晨。很多教授会把最新的行业案例带进课堂,同学里藏龙卧虎——有创业公司老板,也有上市公司中层,课堂讨论比很多全日制课堂还激烈。

别忘了在职考生:别指望"水"过非全。现在很多高校实行末位淘汰制,去年某理工类院校的工程硕士班,就有6%的学生因为中期考核不过被劝退。想要顺利毕业,熬夜写论文、调数据都是家常便饭。

误区三:"读非全就是混学历 积累不了人脉"

这才是最大的误解!非全同学圈子的价值可能超乎想象。同班的可能是有十年经验的工程师、医疗系统的科室骨干,或是创业小有成就的老板。某高校MEM项目的学生自发组织的资源对接会,促成了十几个项目合作。有个做建材批发的同学,就是通过同班同学拿到了地产公司的供货资格。

比起全日制学生,非全同学往往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很多项目会组织行业大咖分享会、校友企业参访,这些资源对于在职人士来说,可能比课堂知识更实用。关键是要主动参与,别把自己局限在课堂上。

说到底,非全研究生的价值取决于你怎么利用它。对于工作三五年想提升竞争力的人来说,它能系统化你的工作经验;对想转行的人,它可能是个跳板。但千万别抱着"混文凭"的心态,现在高校查得越来越严,想蒙混过关的迟早会露馅。建议大家在报考前,多找在读学长聊聊,实地感受上课节奏,比听中介忽悠实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