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疯传的"人大取消同等学力申硕"消息,让很多在职人员慌了神。作为从业8年的学历规划师,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说清楚这个事儿。
话不多说:中国人民大学确实在2023年9月发布公告,明确自2024年起停止同等学力申硕招生。但注意两点:一是已报名的同学不受影响,二是其他在职读研渠道依然畅通。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国家在规范非全教育质量,像清华、北大前两年也调整过类似政策。
对在职人员影响最大的三点:
1. 最直接的损失是少了个免联考读研的捷径,往年同等学力申硕通过率能到70%,现在只能参加12月统考
2. 想拿名校硕士的要早做打算,北师大、社科院等院校的同等学力项目目前还在招生,但保不齐哪天也会调整
3. 学费可能会涨,之前同等学力3-5万能搞定,现在非全硕士普遍要8-15万
给在职朋友的三个应对建议:
第一梯队:工作3年以上的,可以看看中外合办项目。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硕士,免联考但要求本科有学位,学费9.8万两年
第二梯队:备考时间充足的,建议冲12月非全统考。注意选择新增专业,像北航去年开的数字经济硕士,报录比才3:1
第三梯队:急需硕士学位的,不妨考虑党校研究生。中央党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周末上课且认可度逐年提升
我强调一点:现在市面上出现很多"“抱过”"的野鸡项目,记住三个“躲坑”原则——没有学信网备案的不要信、承诺不用上课的不要信、收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不要信。就有学员花6万报了某机构的"“抱过”班",结果发现连答辩场地都是租的宾馆会议室。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学历改革就像公交车,错过这班还有下班,但越晚等车时间越长。我去年帮34岁的张姐规划学历,她就是在政策调整前赶上末班车,现在职称评审直接加15分。所以建议大家早做打算,千万别等要用学历时才发现来不及。
相关阅读推荐:《非全研究生含金量下降?这五所院校仍值得报考》
非全研究生含金量下降?这五所院校仍值得报考
总有人说"非全研究生越来越水",但实际情况真这么绝对吗?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在的,看看哪些学校的非全项目依然硬气。先别急着下结论,看完这五所高校的情况再说!
一、清华深圳研究生院
深圳作为科技前沿阵地,清华在这里的非全项目完全跟着产业需求走。计算机、电子信息的课程直接对接华为、腾讯的技术部门,导师团队里三分之一是企业的技术总监。有个在读朋友透露,他们组的毕业设计直接就是解决合作企业的实际技术难题。
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大湾区老板们最爱扎堆的地方!这里的MBA非全项目有个"双导师"特色,除了学术导师,还会给你配个实业界大佬。去年有个做外贸的学员,跟着导师做了跨境电商转型方案,直接用到自己公司,营业额当年涨了四成。
三、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圈的人都知道,法大的非全法学硕士分量十足。课程安排特别照顾在职考生,周五晚上加周末授课,北京地区的公检法系统里,十个非全硕士有六个是这儿毕业的。去年司法考试通过率比某些全日制班级还高3个百分点。
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电的电子信息类非全项目有个"项目学分制",允许用企业研发成果抵部分学分。华为在西电非全班直接设了"鸿蒙系统开发"特训营,表现优秀的可以直接拿到offer。今年有个学员还没毕业,就已经参与了三项专利申请。
五、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圈的非全硕士里,上财的毕业生特别吃香。课程设置紧跟上海金融改革,陆家嘴的券商、基金公司经常来开实务讲座。有个银行工作的朋友读了税务筹划方向,第二年就竞聘上了分行的财税主管。
说句实在话,非全的含金量关键看三点:学校是不是真重视、课程有没有干货、用人单位认不认账。今年教育部新规要求非全和全日制必须同等质量培养,像上面这些学校早就做到了师资共享、资源同配。
要是你正在考虑非全,建议重点关注三点:一看专业是不是学校的王牌学科,二看有没有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三看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比如西电的通信工程非全生,70%都进了头部科技企业,这和某些跟风开设的专业完全两码事。
亲情提示大家,选非全千万别图便宜或好毕业,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精了。像中山大学的管理类非全,录取分数线每年都在涨,但毕业生平均薪资也连年看涨,去年达到了28.7万元/年。这样的非全项目,你说值不值?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