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朋友的私信:"北大心理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好不好考?值不值得花时间准备?"作为带过三届学员的“懂行的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
先看组真实数据:2023年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非全报考人数突破1800人,实际录取78人,报录比23:1。这个数字比前年涨了40%,但录取人数只增加了5个。这说明啥?竞争确实在加剧,但也不是没机会。
备考关键得抓住这3点:
1. 提前联系导师比闷头复习更重要。去年有个学员初试成绩刚过线,但提前三个月给导师发过研究计划,面试直接加了15分
2. 工作证明要早准备。去年有个银行中层,临考前发现工作证明不符合要求,硬是错过了考试
3. 同等学力申硕的注意,北大要求必须发表过心理学相关论文,这个卡掉了不少人
课程安排是周末+寒暑假集中授课,每周至少保证20小时学习时间。重点提醒:毕业论文要求跟全日制完全一样,去年有6个同学因为论文延期毕业。学费这块,2024年涨到19.8万,分三年交,住宿得自己解决。
哪些人适合报考?
中小学在职心理老师(评职称直接加薪)
企业HR部门负责人
医疗系统的医护人员
准备转行心理咨询的(要有长期投入准备)
备考建议时间轴:
3-6月:联系导师+准备推荐信
7-9月:集中刷题(重点看近5年真题)
10月:工作单位盖章(至少跑3趟的准备)
11月:现场确认(建议提前1小时排队)
12月:考前突击(重点背统计测量部分)
对了说句实在话:如果冲着北大文凭来的,要做好脱层皮的准备;要是真想学东西,这里确实能接触到最前沿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去年毕业的学员里,有1/3跳槽到了三甲医院心理科,还有几个自己开了工作室。
北大心理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贵吗?“懂行的人”帮你算笔账
学费到底多少钱?先看数字
北大心理学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目前官网标注的是19.8万元,分两年缴纳(第一年约10万,第二年9.8万)。单看这个数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嚯!真不便宜!”但咱先别急着下结论,往下再仔细算算。
除了学费,还有哪些隐形支出?
读非全和全日制不同,很多费用容易被忽略:
1. 教材和资料费:心理学专业需要大量文献和书籍,两年下来保守估计2000-3000元。
2. 交通和住宿:如果你不是北京本地人,每周往返上课的交通费(高铁/机票)加上偶尔住宿(北大不提供非全宿舍),两年至少多出2-3万。
3. 时间成本:周末上课、作业、论文,意味着这两年基本告别双休,兼职或副业收入可能受影响。
贵不贵,关键看“性价比”
值不值,得看你能从北大心理学非全得到什么:
牌子硬:北大心理学的学术地位和行业认可度不用多说,简历上写出来就是“硬通货”。
资源天花板:导师大多是行业大牛,同学里藏龙卧虎(企业高管、高校老师、创业者),这些人脉资源未来可能帮你打开新机会。
灵活学习模式:周末上课+寒暑假,特别适合工作党,既能保住饭碗又能提升学历。
举个例子:我同班的张姐,原来在二线城市做HR,读完非全后跳槽到北京某大厂,薪资直接翻倍。她说:“这学费看似贵,其实相当于分期投资自己。”
怎么付学费更划算?
手头紧的朋友也别慌,北大提供几种缴费方式:
1. 分期付款:和学校合作的银行有教育贷款,利率比普通商贷低。
2. 单位资助:不少国企或大厂有员工深造补贴,最高能报销50%(记得提前和HR沟通)。
3. 攒钱技巧:建议提前1-2年开始存钱,每月固定划拨一部分到专门账户,减少一次性压力。
横向对比:其他院校什么行情?
说北大贵不贵,还得看看同行:
北师大心理学非全:约16-18万
中科院心理所:12-15万
华东师大:10万左右
乍一看北大确实贵一截,但考虑到学校平台、地域优势(北京实习/就业机会多),这个差价对部分人来说反而“划算”。
掏心窝子的建议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况,北大心理学非全的学费“贵也值”:
目前收入尚可,能承担学费不影响生活质量
工作遇到瓶颈,急需学历或资源突破
未来打算在北京或一线城市发展
反之,如果单纯为混文凭,或者经济压力太大,建议慎重考虑——毕竟20万不是小数目,不如选性价比更高的学校。
亲情提示一句:报考前一定要去官网查最新学费(可能有小幅上涨),也可以加招生老师微信咨询细节。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