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私信问财大在职博士值不值得读,尤其很多30+的在职教师、企业中层特别关心。作为带过3届在职博士班的老辅导员,今天就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别看学费标着8万8,有些朋友真不适合跟风报,尤其是下面这四类人,看完再决定不迟!
第一类:指望拿证就能升职加薪的
财大在职博士确实能提升学历背景,但体制内评职称要论文+项目+学历三件套。去年有个学员在国企熬了5年副科,以为读完就能转正,结果领导说:"学历达标了,但你这三年没牵头过重点项目哈"。建议先跟单位确认晋升细则,别光冲着证书去。
第二类:工作996还拖家带口的
非全博士可不是周末打卡就完事。去年课程改革后,光是核心课就要完成240小时面授+160小时线上研讨,还有3万字起步的毕业论文。我们班有个二胎妈妈,孩子发烧住院那周正赶上中期答辩,说一千,道一万只能申请延期毕业。时间管理能力比学费更重要!
第三类:想混名校人脉的生意人
确实有老板冲着校友资源来,但现实很骨感。现在财大严控课堂考勤,缺勤超1/3直接挂科。去年有个开连锁酒店的学员,三个月缺课8次,重修费交了2万不说,同组做课题的教授直接把他微信拉黑了。真想扩大朋友圈子建议报EMBA,别糟蹋学术资源。
第四类:论文还没写就打听免联考的
虽说同等学力申硕可以免统考,但校考专业笔试+英语答辩是硬门槛。去年有个学员英语六级压线过,结果在答辩现场被外教连续追问三个专业问题,急得直冒汗。现在财大图书馆新增了智能查重系统,引用不规范直接打回重写,想水学历的趁早死心。
说到这,肯定有朋友要问:那什么样的人适合报?从我带班的经验看,这三类人最容易上岸:
1. 高校青年教师(评职称刚需)
2. 金融机构风控岗(学历加持晋升快)
3. 35岁以上体制内干部(为后续调动铺路)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内部消息:财大2024年秋季班正在调整学费标准,经济学院可能涨到12.8万,但管理学院新增了校企合作名额,部分企业骨干能享受学费7折优惠。建议5月前登录官网查最新简章,或者直接打招办电话确认(别信中介二手信息)。
下期大家想听什么?留言告诉我,可能翻牌你的问题哦!
在职博士含金量高吗?“上岸人”的大实话可能扎心
后台收到不少私信,都在问"在职博士到底有没有用"。说实话,这个文凭就像榴莲,有人爱得要命,有人避之不及。今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看完你就知道该不该掏这个钱了。
一、企业认不认这张文凭?
去年帮朋友公司招人,收到份简历写着某高校在职博士。几个部门主管当场就乐了:"这不就是花钱买证嘛"。话糙理不糙,现在很多单位确实把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区别对待。特别是技术岗,人家更看重你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工作后补的博士学位。
但也不是全盘否定。在国企、事业单位评职称时,在职博士学历照样加分。有个在电力系统工作的师兄,读了个在职博士,评高工直接加15分,比发三篇核心论文还管用。
二、读下来真要脱层皮
千万别信中介说的"轻轻松松拿学位"。我认识的在职博士里,十个有七个延毕。白天被老板骂,晚上被导师催,凌晨两点改论文是常态。有个师姐在互联网大厂当主管,连续三年没休过年假,说一千,道一万肝出了脂肪肝才勉强毕业。
现在高校查得严,去年某985清退了二十多个超期的在职博士生。导师们现在也学精了,招人先看单位能不能提供实验设备,企业导师有没有真本事。想混日子?门都没有。
三、算算这笔经济账
国内在职博士学费普遍15万起,还不算隐形开销。有个在银行工作的哥们,为了做课题自费买行业数据,前后砸进去三十多万。更别说每周高铁往返学校和单位,三年下来车票攒了厚厚一摞。
要是冲着升职加薪去的,建议先打听清楚单位政策。有些私企根本不认这个,反而觉得你心思不在工作上。但要是高校老师或者体制内的,这个投资绝对划算,评职称时你就知道值了。
四、哪些人适合读?
见过最明智的选择,是个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人家读博就为申报国家级课题,医院全程开绿灯,科室帮着收集临床数据,这才是真刚需。还有个搞建筑设计的,公司直接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成果马上用在项目上,这种双赢的才值得。
现在有些高校和企业搞定制化培养,像中科院的某些工程博士项目,确实能学到真东西。但你要是单纯想镀个金,劝你还是把钱留着买房吧。这年头老板们精着呢,简历上写十个博士头衔,不如实打实做出个爆款项目。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