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收到很多私信问:"老师,我工作五年了想读个硕士,听说同等学力申硕不用考试就能入学,是不是躺着就能拿证?"作为从业八年的在职教育规划师,今天必须给大家泼盆冷水——这五类人千万别碰同等学力申硕,否则钱打水漂不说,还可能耽误工作。

先说说什么是同等学力申硕。简单来说就是不用参加12月统考,大专学历就能先入学跟读(注意是跟读不是正式录取),修完学分后通过5月统考和论文答辩才能拿证。去年有个学员王姐,38岁企业主管,图便宜报了某机构的"“抱过”班",结果发现专业课考试难度远超预期,三年愣是没考过英语统考,6万块钱全打了水漂。

第一类要劝退的就是"跟风报读型"。上个月遇到个95后小伙,看同事都在考研,火急火燎找了个"免联考"项目。结果开学才发现每周六要全天面授,他做销售的根本没法固定休息,三个月就退学了。记住:同等学力申硕虽然入学简单,但后期统考通过率常年不足35%,没做好两年备考准备的真别碰。

第二类要警惕的是"学历投机者"。去年某三甲医院护士长,明明有本科学历却非要走同等学力申硕,就图不用辞职。结果今年评副高职称时,才发现单位只认双证研究生,单证硕士学位直接作废。别忘了:考公、评职称、积分落户这些场景,务必提前确认单位是否认可单证。

第三类高危人群是"英语困难户"。5月统考的外语考试有多难?这么说吧,去年某重点大学的通过线是60分,可全校考生平均分才42.3。认识个做工程的李总,26个字母都认不全,硬着头皮报了某"“抱过”班",结果三年考了五次都没过,现在看见英语单词就头疼。

第四类容易翻车的是"拖延症晚期患者"。同等学力申硕最长保留五年学籍,听起来时间充裕?去年毕业的张会计最有发言权:"第一年觉得时间还早,第二年忙着结婚,第三年怀孕生子,等到第四年准备考试,发现教材都改版三次了..."别忘了:最好制定明确计划,比如前半年修学分,后两年专攻统考。

第五类要劝退的是"经济拮据群体"。别看前期学费才3-5万,后续开销多着呢:统考辅导班普遍8000+,论文指导费通常5000起,要是挂科重修还得交学分费。去年有个宝妈学员,算上误工费和 childcare 支出,整个读下来花了11万,比读非全硕士还贵。

那到底该怎么选?建议重点关注三点:一看学校是否自主命题(比如社科院、首经贸),二问清统考辅导是否包含在学费里,三查历年通过率数据。帮几个学员选了某211大学的项目管理专业,关键他们统考外语可以用日语代替,通过率直接飙升到68%。

同等学力申硕和在职研究生有什么区别?10年规划师说透这三点

同等学力申硕和在职研究生有什么区别?10年规划师说透这三点

第一关:入学门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想报在职研究生的朋友注意了,得先过"国考"这关。每年10月报名,12月跟应届生一起参加全国统考,初试+复试全套流程走下来,竞争激烈程度跟考公务员有得一拼。去年有个学员考某重点大学的MBA,325分才勉强过线。

反观同等学力申硕就友好多了。只要本科毕业满三年(有学士学位),准备好毕业证、学位证这些基本材料,基本上都能免试入学。前阵子有个32岁的幼儿园老师,工作忙得脚不沾地,对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了北师大教育学专业。

第二关:学习方式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在职研究生现在都改叫"非全日制研究生"了,上课时间卡得死死的。周末班必须每个周六日到校,寒暑假班得连续上半个月课。我认识个银行中层,每周五下班赶高铁去上海上课,周一早上再红着眼回来上班,坚持了两年差点没累垮。

同等学力申硕就灵活得多。疫情期间很多学校开通了直播课+录播课,作业都能线上交。去年郑州发洪水那会儿,有个学员被困在家里,愣是通过手机完成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刑法学课程。当然啦,对了的现场考试和论文答辩还是得本人到场。

第三关:拿到的证书分量不一样

这是最关键的区别!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毕业能拿双证——学历证+学位证,学信网可查。虽然证书上会注明"非全日制",但去年国家新规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歧视,考公考编、评职称都管用。我有个学员去年拿这个证竞聘上了国企副总,工资直接涨了40%。

同等学力申硕只能拿结业证和硕士学位证,没有学历证。不过这个硕士证也是国家认可的,用来评职称、读博士都没问题。去年有个三甲医院的护士长,就是靠这个证评上了副主任护师。但要提醒大家,这个方式不能刷新你的学历,第一学历还是本科。

掏心窝子的建议:

要是单位卡学历(比如高校、事业单位),或者想考公务员,咬牙也得选非全日制研究生

单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或者想跨专业镀金,同等学力申硕更划算

35岁以上的朋友,除非特别需要学历,建议优先考虑同等学力,毕竟备考时间伤不起

想报同等学力申硕的,千万要选有硕士点的高校,别被野鸡机构忽悠了

现在很多重点大学都有这两种培养方式。像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南开大学的经济学,都是同等学力申硕的热门专业。非全这边,北大的MBA、复旦的新闻传播学每年都是报考大热门。具体选哪个,得看你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和未来三五年的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