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职朋友在后台问:"老师,我今年想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听说有个预报名环节,这到底是不是强制参加的?"今天就给大家说透这个问题,手把手教你避开报名误区。
话不多说:80%的非全日制考生不需要预报名!但以下3类人必须参加:
1. 户籍地和工作地不一致的考生(比如北京工作但户口在河北)
2. 需要特殊考试安排的考生(比如需要大教室的残疾考生)
3. 报考点特别抢手的地区考生(像成都、杭州这些热门城市)
这里要划重点:预报名和正式报名的区别可不是走形式!去年有个学员就吃了大亏,他是深圳某中学老师,想着反正预报名不着急,结果正式报名时发现深圳考点全满,对了只能跑到惠州考试。所以建议所有考生,能预报尽量预报,就当提前"占座"。
我强调一点2024年考生注意新变化:
• 新增人脸识别确认(千万别P证件照)
• 部分院校要求上传在职证明(模板要问清楚)
• 报考点选择规则细化(重点看工作证明要求)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免联考"项目,这里多说两句。现在市面上确实有些机构打着"免联考"旗号招生,但按照国家新规,2023年9月起,所有非全双证项目都必须参加统考。遇到说不用考试的,直接拉黑!
说一千,道一万给在职考生3个实用建议:
1. 现在就准备电子版材料(2寸白底照、身份证扫描件)
2. 关注当地考试院微信公众号(比官网更新快)
3. 9月15日前确定3个备选院校(防止专业停招)
非全日制研究生预报名后,这五个流程千万不能漏
一、报名信息核对:别让手滑毁所有
预报名填完信息后,千万别直接关网页!一定要在正式报名截止前,重新登录系统核对个人信息。重点检查:
姓名、身份证号:和证件是否完全一致,别出现错别字;
报考院校和专业:确认代码和名称无误,尤其是跨专业考生;
联系方式:手机号、邮箱务必能正常接收通知。
如果发现填错了,赶紧在系统开放期间修改。往年有人因为手机号填错,错过重要短信,直接耽误了现场确认!
二、报名费缴纳:交钱≠完事儿
交完报名费后,记得做两件事:
1. 截图保存缴费凭证:电子支付页面、银行转账记录都要留底;
2. 确认系统状态:部分省份缴费后需等待1-2天,系统显示“报名成功”才算真正完成。
遇到过系统延迟的情况?别慌,先联系报考点确认,别重复缴费!
三、材料准备:提前囤货不抓瞎
不同院校对材料要求可能有差异,但以下几样必须提前备齐:
学历证明: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专升本需专科证);
工作证明:单位盖章的在职证明,部分专业要求注明岗位相关性;
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印在同一张A4纸上,多准备几份;
照片:蓝底或白底免冠照,电子版和纸质版都要(注意像素要求)。
划重点:把材料按顺序装进文件袋,贴上标签,现场确认时直接“拎包上岗”。
四、冲刺复习:抓住说一千,道一万黄金期
预报名后到考试前,是提分的关键阶段!建议做好三件事:
1. 真题实战:按考试时间模拟做题,训练答题节奏;
2. 错题复盘:整理高频错题,重点攻克薄弱环节;
3. 时政热点:尤其是管理类联考和法学专业,近半年的大事件必须过一遍。
在职备考党时间紧?每天通勤、午休时用APP刷题,碎片时间也能“抢分”。
五、关注官方通知:别等截止才着急
从报名结束到考试前,这几条通知必须盯紧:
现场确认时间:多数地区在11月初,错过直接失去考试资格;
考场安排:提前查路线,异地考生尽早订住宿;
防疫要求:部分考点需提供健康证明或核酸报告(参考往年情况)。
提醒:关注报考院校官网、研招网公众号,设置消息提醒,别指望“别人告诉你”。
完成以上五步,才能算真正“通关”预报名阶段。备考路上,细节决定成败,宁可多检查三次,也别因为疏忽白忙一年!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