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收到很多私信,发现大家最关心的就两个事:一是能不能不考试直接读非全研究生,二是读下来要花多少钱。今天我就把市面上所有免试入学的正规渠道扒得明明白白,手把手教你选到靠谱的读研方式。
先划重点:目前国内有三种正规免联考读研途径。第一种是同等学力申硕,像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些211高校都有开设。报名门槛低,大专就能进,但要注意说一千,道一万拿的是单证。适合想快速拿硕士学位评职称的老师或公务员。
第二种是国际硕士项目,像法国布雷斯特商学院、西班牙武康大学这些教育部认证的院校。全程不用出国,周末上网课就行。我表弟去年报的心理学硕士,总共花了6万8,关键是不用参加全国联考。不过要认准中留服认证,千万别被野鸡大学坑了。
第三种是院校自主招生,比如社科院研究生院的金融学方向。这种属于院校自主命题考试,比全国联考简单得多。我同事去年考了185分就录取了,联考国家线可是240分。但这类专业名额少,建议提前半年联系招生老师。
重点提醒三个避坑点:1.任何承诺"“抱过”"的都是骗子 2.学费低于3万的要警惕教学质量 3.一定要查院校招生简章备案号。去年就有学员报了某机构推荐的"免试双证班",结果发现学历根本查不到。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免联考≠不学习。像同等学力申硕虽然入学容易,但想拿学位证必须通过全国统考。我整理了最新版《全国42所免联考院校白名单》,需要的同学评论区留言"免联考"免费领取。
非全日制研究生择校避坑诀窍:这5类院校千万别选
一、招生信息“藏着掖着”的学校
如果一所院校的官网连非全的招生简章都找不到,或者打电话问招生办时,老师支支吾吾说不清学费、上课时间、毕业要求,这种学校建议直接拉黑。
为什么不能选?
非全和全日制的培养方式差异大,比如有的学校要求非全学生必须每周到校三天,但招生时却不提前说明;还有的学校临时涨学费,学生毫无准备。信息不透明,往往意味着学校对非全项目不够重视,后续管理也容易混乱。
“躲雷”技巧:
直接联系该校在读的非全学生,问清实际课程安排、作业强度;
查看学校官网是否公开历年录取数据、导师联系方式;
警惕“模棱两可”的答复,比如“到时候看情况安排”。
二、导师资源“一师难求”的学校
有的学校名义上招非全,但导师压根不带非全生,或者直接甩给年轻教师应付了事。更坑的是,部分专业明明写着“双导师制”(校内+企业导师),结果企业导师只是挂个名。
为什么不能选?
非全学生大多是在职状态,更需要实践性强、能对接行业资源的导师。如果导师不指导论文、不提供实习机会,甚至常年联系不上,毕业全靠自己“硬扛”,那读研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躲雷”技巧:
提前联系意向导师,确认是否愿意带非全学生;
上知网查该导师近年发表的论文,是否有非全学生署名;
问往届生导师是否帮忙推荐过项目、合作资源。
三、课程安排“朝令夕改”的学校
周一通知周末上课,周三又说改网课;开学前说两年学制,中途突然延长到三年……这种“拍脑袋决策”的院校,千万别去!
为什么不能选?
非全生的时间本就紧张,频繁变动的课程安排会打乱工作生活节奏。更有些学校为了凑课时,把无关的选修课硬塞进培养计划,浪费学生精力。
“躲坑”技巧:
找教务部门要一份详细的课程表,看是否有固定的上课周期;
优先选周末集中授课或寒暑假授课的院校;
避开那些把非全和全日制课程混在一起的学校(时间容易冲突)。
四、社会认可度“掺水分”的学校
某些院校的非全学历在本地企业眼中还算“过得去”,但换个城市找工作,HR可能压根没听过这所学校。尤其是法律、教育、医学等行业,对院校背景卡得很严。
为什么不能选?
读研是为了提升职业竞争力,如果学校的行业口碑差,或者非全学历不被用人单位认可,那投入的时间和学费就白费了。比如某理工类院校强行开法学非全,师资和资源都跟不上,毕业生考公、进律所都会受限。
避坑技巧:
优先选本专业实力强的院校(参考学科评估排名);
咨询行业内的HR或前辈,了解目标院校的认可度;
警惕名字“高大上”但实际是新开设非全项目的学校。
五、学生待遇“区别对待”的学校
有些学校表面上说“非全和全日制同等培养”,实际上:非全生不能进实验室、图书馆借书限量、奖学金为零、校园卡无法食堂消费……这种“二等公民”的待遇,读着憋屈。
为什么不能选?
资源倾斜的背后,反映的是学校对非全的敷衍态度。比如某高校的非全生反映,申请宿舍被拒,上课只能蹭走廊座位,连基本的学习保障都没有。
避坑技巧:
实地考察:看学校是否有非全专属教室、自习区;
对比全日制和非全的《学生手册》,看权利是否对等;
加非全新生群,看往届生是否集体吐槽过学校设施问题。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