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想读工程热物理方向的在职博士?先看完这篇接地气的干货再说。很多工程师朋友都在问在职博士的事情,特别是能源、暖通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但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尤其是这三个关键点,踩中任何一个都可能让你白花钱。

第一点:别被"免联考"三个字忽悠了。北京某211高校去年就出过事儿,说是申请制入学不用考试,结果第二年突然加试专业课,直接刷掉了一半学生。记住,真正的免联考是入学流程简化,但毕业答辩该有的核心期刊论文一篇都不能少。建议直接打电话问招生办,录音留证最稳妥。

第二点:实验室资源比学校排名更重要。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的合作项目虽然学校牌子不响,但人家实验室24小时开放,博士生能用价值千万的激波风洞做实验。反观某些985高校的在职项目,实验设备排队排到半年后,你等得起吗?

第三点:学制“套儿”最坑人。北京某高校的"3年弹性学制"听着美好,实际近5年毕业的56名在职博士中,只有3人按时毕业。最离谱的是有个师兄读了7年,对了因为核心期刊发表时效过期差点作废。一定要看准毕业要求里的硬指标,比如必须发表几篇SCI、EI检索论文。

说到学费,北京地区的在职博士普遍在12-18万区间。但这里有个隐藏费用——实验耗材费。有个朋友去年报的某校新能源方向,光做燃料电池实验的催化剂就自费贴了3万多。所以签协议时务必确认是否包含基础实验材料费用。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用建议:每年3月和9月是各高校补录的高峰期,这两个时间段多刷学校官网,经常能捡漏到好导师的名额。去年就有个朋友在9月15号刷到北航热动力方向的补录信息,现在都已经进组做课题了。

北京在职博士真实学费清单,这些隐藏费用一定要提前问清楚

北京在职博士真实学费清单,这些隐藏费用一定要提前问清楚

在北京读在职博士的人越来越多 不少人冲着“提升学历”和“扩大朋友圈子”去报名 结果一开学就傻眼了——明明招生简章上写的是15万学费 怎么交钱的时候多出来好几万?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 说说那些学校不会主动告诉你的开销

一、学费是最大的头 但别只看表面数字

北京高校在职博士的学费 一般在12万到30万之间 比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在职博士项目 学费可能在18万到25万之间 清华某些工科专业的在职博士 学费可能超过30万 这里要注意三点:

1. 学费是不是分学年交?有的学校要求一次性付清 对于上班族来说压力不小

2. 是否包含导师指导费?有些文科专业要单独给导师支付调研经费 每年5000到1万不等

3. 会不会有中期考核费?某211高校要求学生通过中期考核时 要交8000元评审费

二、住宿这事别想当然

在职博士基本不安排校内宿舍 北四环附近租个单间每月4000起步 要是课程安排在周末 很多人选择住酒店 中关村附近的快捷酒店 周末价格基本在600元/晚以上 这样算下来 两年下来住宿费可能比学费还高

三、杂费能掏空你的钱包

教材费:别以为电子资料能省钱 很多课程要求买原版外文书 一本动辄三四百

答辩费:从开题到最终答辩 全套流程下来要交1.2万左右

资源使用费:理工科学生要注意 实验室设备使用费每小时200-500元

班级活动费:开学破冰、毕业旅行这些AA制活动 两年至少准备2万元

四、看不见的时间成本更吓人

每周往返学校的交通费看起来是小钱 但要是跨城上课就麻烦了 有个朋友每周从天津坐高铁来北大上课 两年光车票就花了3万多 更别说请假的扣薪损失 很多单位知道员工读博后 会减少奖金发放

五、最容易踩坑的四个问题

1. 论文辅导费要不要另算?

2. 出国交流是否强制参加?

3. 延期毕业每年加收多少钱?

4. 校友会费是不是必须缴纳?

建议直接联系学校招生办 把收费清单要过来 对照着一条条问清楚 最好能找到在读学长打听实际情况 有些院系会收“网络课程平台使用费”或者“电子资源订阅费” 这些零碎钱加起来 足够买个最新款手机了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实在话 有些学校把学费拆分成“基础学费”和“培养费”两部分来报 看着学费低 实际加上杂七杂八的费用 反而更贵 准备报名的朋友 一定要把合同里的收费明细拍照留底 避免到时候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