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给我发了条微信:"兄弟,你说我35岁还能读博吗?王雨磊那个免联考在职博士靠谱不?"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自己踩过的坑。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
先泼盆冷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个项目。上个月刚退学的李姐就是活例子。她在一家国企当科长,图省事报了名,结果发现每周要交3000字文献笔记,压根挤不出时间。根据项目方数据,去年有23%的学员因时间管理问题中途退出。所以哈,这四类人我劝你趁早打消念头:
1. 996加班狗:日均工作超10小时的,建议先调整工作节奏
2. 科研小白:没发过论文的,建议先报个文献检索班练手
3. 急功近利派:想半年拿证的,建议直接出门左转
4. 经济困难户:卡里存款低于20万的,建议再攒两年钱
说到费用,这才是重头戏。项目官网标注的18.8万只是冰山一角。我同期的王哥算过细账:教材费+导师指导费+答辩费,七七八八加起来要23万左右。不过对比某985高校27.6万的在职博士项目,确实便宜些。
教学方式也够接地气。周末集中授课+线上研讨的模式,去年疫情最严重时,有学员在方舱医院照样上课。带我的刘教授特别实在:"咱们这儿不搞虚的,你交的作业必须能直接用在工作中。"我们班做餐饮的老赵,结课论文就是写的自家连锁店数字化转型,后来真用上了。
要说最惊喜的,还得是校友资源。上个月参加校友会,光是医疗系统的就有17人,教育口的26人。搞教培的老周就是在这儿认识了卫健委的校友,现在合作开发中医养生课程,据说流水已经破百万了。
当然坑也不少。去年有个学员被中介忽悠说"“抱过”",结果论文查重没过,白扔了15万定金。这里提醒大家:但凡说"保证拿证"的,直接拉黑准没错。
对了给句实在话:要是你符合这三个条件——工作稳定能保证学习时间、单位认可非全博士学历、经济实力允许,那这个项目确实能帮你弯道超车。但要是单纯想混个文凭,我劝你还是把钱留着买房更实在。
985院校在职博士申请,这些隐形门槛你知道吗?
一、推荐信不是走过场
很多人以为推荐信就是随便找领导签字,这可是大错特错。某985博导私下说过:"我们收到过企业老总的推荐信,但更看重高校教授或行业专家的推荐。"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如果推荐人在核心期刊发表过相关领域论文,推荐信的分量能翻倍。去年有个工程师带着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的推荐信,硬是PK掉了两个高校讲师。
二、科研基础要见真章
别以为在职读博对科研要求低。某Top5高校的导师组明确表示:"参加过企业技改项目的,比只有专利的更有竞争力。"有位在车企工作十年的朋友,把参与新能源车研发的经历整理成技术报告,详细说明了解决电池热管理难题的过程,这份材料直接帮他拿到了复试资格。
三、导师招生名额有小九九
不少学校官网写着"每位导师每年招1-2名",实际情况是:重点实验室的导师可能三年才招一个在职博士。有位朋友提前两年就开始参加目标导师的学术会议,帮忙整理会议纪要,混了个脸熟。对了导师破例在非招生年份收了他,就因为看中他参与过国家级电网改造项目。
四、单位支持别想当然
很多单位嘴上支持员工深造,真要盖章时却拖后腿。认识的一位三甲医院主治医师,考上了某985医学博士,结果医院以"科室人手不足"为由拒开同意报考证明。后来他曲线救国,通过卫健委的联合培养计划才解决问题。所以提前半年就要跟单位敲定支持文件,最好能把进修写入年度考核目标。
五、时间管理要算细账
别信"每周抽两天学习就行"这种话。某985工科博士的课程安排,光数值分析课每周就要完成12个仿真案例。有个在研究所工作的师兄,专门买了折叠床放办公室,赶项目进度时直接睡单位,硬是腾出整块时间做课题。建议提前做好三年时间规划,把带孩子、老人照顾这些家务事都安排妥当。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