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职考研党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今年非全日制研究生预报名到底要不要去现场?"作为经历过三次考研报名、帮助200+学员成功上岸的老学长,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答案:分情况!分地区!分院校!
先划重点:90%的省市已经实现线上预报名全流程操作。但以下4种情况必须本人到场:
1️⃣ 报考医学、艺术等特殊专业的考生(比如临床医学专硕)
2️⃣ 户籍地与报考点不一致的往届生
3️⃣ 使用境外学历报考的考生
4️⃣ 部分要求现场采集指纹的院校(如华中师大教育硕士)
今年预报名的三大新变化要特别注意:
⚠️ 新增7所院校要求上传社保证明(包括深圳大学MBA)
⚠️ 长三角地区试点"刷脸验证"代替现场确认
⚠️ 非全与全日制共用报名通道(千万看清学习方式选项)
手把手教你5步完成预报名:
1. 登录研招网点击"统考网报"
2. 仔细核对"招生单位公告"(重点看第3条特殊要求)
3. 填写信息时勾选"非全日制"
4. 选择的报考点(建议提前打电话确认)
5. 保存好9位数的报名号(建议手机截图+纸质备份)
常见问题集中答疑:
Q:同等学力申硕需要预报名吗?
A:要!10月8日前必须完成网上报名
Q:免联考中外合办项目怎么操作?
A:这类属于自主招生,直接联系院校招办
Q:预报名填错信息还能改吗?
A:10月25日前可无限次修改,但报考点不可更改
亲情提示各位在职考生:今年考研人数预计突破500万,非全竞争越来越激烈。建议提前准备3样材料:
① 单位同意报考证明(模板在研招网下载)
② 有效期内的学历认证报告
③ 6个月以上社保流水(异地报考必备)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暴涨?最新院校收费清单曝光
一、学费确实涨了,但分学校和专业
我明告诉你:热门院校、热门专业涨得最猛,冷门专业相对温和。比如某985高校的MBA专业,去年学费15万,今年直接标到22万,涨幅接近50%。金融、法律、教育学这些“大热门”也普遍涨了20%-30%。反观农林、历史等专业,学费基本和去年持平,有的甚至微调降了几千块。
不过,别光盯着数字慌!仔细看会发现,很多学校把“学费包”拆得更细了。比如以前一口价包含的教材费、实践费,现在单独列出来,表面上总学费涨了,实际可能只是收费方式更透明。当然,大部分学校的涨价还是实打实的。
二、涨学费背后,到底为啥?
1. 成本上去了:学校搞非全日制项目,得单独安排师资、教室,甚至周末开空调都要算钱。加上这两年高校普遍涨了教职工工资,这笔钱自然得分摊到学费里。
2. 报的人太多:“卷学历”的风气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了职场人镀金的首选。尤其名校热门专业,报名人数年年破纪录,学校当然敢涨价。
3. 政策风向:国家虽然鼓励非全日制教育,但明确要求“高校自主定价”,说白了就是把定价权交给市场。学校一看供不应求,自然“水涨船高”。
三、2024年部分院校学费清单(数据仅供参考)
北京大学
MBA:36.8万(去年32万)
法律硕士:12万/年(去年9.5万)
上海交通大学
金融硕士:25.8万全程(去年21万)
教育学:8万/年(与去年持平)
华南理工大学
工程管理:12万(去年10万)
公共管理:7.5万(去年6.8万)
(注:具体以各校官网为准,部分专业分学年缴纳。)
四、学生反应两极分化
一边是“吐槽派”:“辛辛苦苦攒的钱,一年学费全搭进去!”“读三年下来,一辆车没了。”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晒出工资条和学费单对比,直呼“性价比太低”。
另一边则是“淡定党”:“早考早上岸,明年还得涨!”“比起升职加薪的机会,这点学费算投资。”尤其一些国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单位有补贴政策,自己掏的钱其实有限。
五、普通人该怎么办?
1. 抓紧时间上车:从趋势看,名校学费大概率还会涨。如果目标明确,建议趁早报考,尤其是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人,拖越久成本越高。
2. 别死磕顶尖名校:比如同样读教育学,211院校可能比985便宜近一半,但学位证在体制内晋升时作用差不多。
3. 盯紧奖学金政策:不少学校为了吸引生源,悄悄提高了非全学生的奖学金比例。有的甚至覆盖30%-50%学费,多翻官网、多打招生办电话,说不定能“捡漏”。
亲情提示一句:学费只是成本的一部分,时间精力才是更大的投入。报名前一定想清楚——你是真要学东西,还是单纯混个文凭?如果冲着“加薪神器”去,建议先打听清楚单位认不认非全学历,别花了钱还闹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