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收到不少工程师的私信:"想报个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在职硕士,到底要花多少钱?"今天我就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先上结论:总费用在2.8万-5.6万之间,但选错学校可能人财两空!
一、7所热门院校学费明细(2024最新版)
1. 华北电力大学:2.8万(性价比之王)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2万(专业排名前3)
3. 北京邮电大学:4.5万(自带行业资源)
4. 武汉理工大学:3.6万(中部地区首选)
5. 南京邮电大学:3.8万(包论文指导费)
6. 重庆邮电大学:3万(西南片区最实惠)
7. 哈尔滨工程大学:5.6万(军工背景加持)
二、这3类人建议绕道走
1. 指望拿双证的:同等学力申硕只有学位证,想拿学历证请考非全
2. 工作太忙的:周末要上课+写论文,连续2年没双休
3. 英语四级没过的:国考英语难度≈六级,去年挂科率37%
三、“老江湖”的血泪教训
1. 警惕"“抱过”班":某机构收6万承诺“抱过”,结果30个学员全挂
2. 注意隐形消费:有的学校学费3万,但要另交8000元实验材料费
3. 选导师要趁早:张工去年3月报名,9月才安排导师,直接耽误开题
别忘了:今年有学校搞"预审制",像北邮3月就截止材料初审。建议准备身份证+学位证+工作证明三件套,先去教务处做资格预审。
下篇预告:《在职硕士导师最反感的5类学生,看看你中招没?》
在职硕士导师最反感的5类学生,看看你中招没?
一、拖延症晚期,改不了的“老赖”
“下周交初稿是吧?没问题!”——然后拖到截止当天凌晨三点,微信轰炸导师:“老师,我电脑蓝屏了/家里停电了/孩子发烧了……”
在职硕士导师最怕这种学生。他们带的学生多,自己也有科研任务,遇到总找借口拖延的,导师心里直冒火。“你上班能按时打卡,写论文咋就天天出状况?” 更头疼的是,拖到对了赶出来的东西质量稀烂,导师还得硬着头皮反复改,简直是“学生挖坑,导师填土”。
二、交作业像挤牙膏,不催不动弹
有的学生把导师当“人工闹钟”:导师不催,他绝不主动联系;导师问进度,永远回一句“在写了”;等到导师忍无可忍要求看草稿,才发现他连文献都没查完。
在职硕士导师最看重学生的主动性。“大家都是成年人,别等我拿着小鞭子抽你。” 尤其在职生本身工作忙,导师能理解时间紧张,但至少定期汇报进度、遇到卡点及时沟通。否则导师会觉得:“你对自己的事儿都不上心,我何必替你着急?”
三、把导师当“24小时客服”,随时随call
凌晨12点发论文让导师修改,周末连环语音催反馈,甚至导师休假时还追着问格式问题……这种学生分分钟让导师血压飙升。
导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在职硕士导师通常愿意为学生腾出时间,但“尊重是相互的”。急事可以联系,但别把“百度就能查到”的基础问题丢给导师。建议提前和导师约定沟通时间,紧急情况加一句“老师抱歉打扰您休息”,导师反而更愿意帮忙。
四、理论一套套,实际用不上
有些学生论文里堆满“马斯洛需求层次”“SWOT分析”,但导师一问:“你这模型和实际工作怎么结合的?”立马卡壳。
在职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就是“接地气”。导师最反感纸上谈兵:“你单位的数据为什么不分析?”“你说优化管理流程,具体落地步骤呢?”搞研究不是比谁的理论高大上,而是看能不能解决真问题。与其罗列一堆名词,不如老老实实写清楚:“我们厂子里这个毛病,我是这么治的。”
五、群里装死,见面社恐
导师在群里@所有人:“本周五下午两点开会,能来的回复1。”其他学生秒回,唯独他悄无声息。等到开会当天突然私聊:“老师,我刚看到消息,现在过来行吗?”
这种“习惯性消失”的学生最让导师无奈。在职硕士的交流本来就不多,导师需要通过有限的互动判断学生状态。“你玩失踪,我连你论文题目都快忘了,怎么指导你?” 哪怕真的忙到脚不沾地,定期在群里冒个泡、给导师发条“近期在忙XX,论文下周交”,也能让导师觉得你有在认真对待。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 导师反感的学生,本质上是态度问题。在职读研确实不容易,但导师更看重你的诚意。改掉上面这些毛病,哪怕基础弱一点,导师也乐意手把手教你。反过来,要是总摆出一副“我来混文凭”的架势,导师就算不明说,心里早给你贴标签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