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上海在职老师的私信:"本科毕业5年能不能直接读博?""哪些学校接受非全博士?""免联考项目靠谱吗?"今天就结合上海高校最新政策,给大家说点大实话。
先说重点:上海目前有复旦、同济、华东师大等8所高校开设在职博士项目。但注意!2024年有3个重大变化:
1. 交大取消单证博士招生
2. 华东理工新增科研成果替代英语成绩政策
3. 上海大学学费涨幅达15%(目前5.8万/年起)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免联考项目。目前只有两所院校保留:
① 上海财经大学DBA项目(需10年以上管理经验)
② 同济大学工程博士(限国家重点扶持企业技术骨干)
我强调一点三类人谨慎报考:
1. 事业单位想评职称的:建议选双证博士(学费贵但认可度高)
2. 企业高管提升学历的:免联考项目更省时(但需提供公司营收证明)
3. 体制内想转岗的:优先考虑党校博士(课时灵活)
重点说说大家踩坑最多的同等学力申博:
• 复旦经管院要求近5年发表2篇CSSCI
• 华师大教育学要求有省部级教学奖项
• 同济建筑学要求参与过国家级项目
学费方面给大家列个对比表:
院校 | 学制 | 总费用 | 上课方式 |
---|---|---|---|
复旦金融学 | 4年 | 28万 | 每月集中4天 |
同济工程博士 | 3.5年 | 19.8万 | 双周周末+寒暑假 |
华师大教育学 | 5年 | 16万 | 网络+季度面授 |
-
对了给3条实用建议:
1. 想快速拿证的选3年制项目(注意毕业要求)
2. 预算有限的关注市属高校(上大、上师大)
3. 外地学员优先选网络授课比例高的院校
事业单位评职称,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待遇区别大吗?
一、学历认可度差异
先说最实在的,红头文件上写着“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岗位,全日制博士的毕业证学位证双证齐全,过初审基本没问题。而在职博士分两种情况:单证(只有学位证)和双证。有些单位会明文规定“全日制博士优先”,尤其是科研类岗位,这时候在职博士可能要吃点儿亏。
二、时间精力成本
全日制博士脱产学习,三年起步是常态。在职博士白天上班晚上写论文,不少人要折腾四五年。评职称时工龄计算就有区别了:全日制读博期间不算工龄,而在职读博的工作年限照常累计。比如张三全日制读博3年,李四在职读博期间工作了5年,评副高的时候李四在工龄这块就占优势。
三、单位政策倾斜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有自己的“土政策”。有的医院明确规定,全日制博士入职直接给中级职称,在职博士得从初级评起。但像某些高校,只要是国家承认的双证博士,评职称时一视同仁。关键得看单位当年的职称评定实施细则,这个文件每年都可能调整。
四、科研成果要求
评职称拼的是硬通货。全日制博士期间发的SCI、核心期刊,评职称时照样管用。而在职博士的成果,有些单位会要求必须是在现工作单位任职期间取得的。比如王老师在读在职博士期间发的论文,如果单位不认校外成果,这些文章就只能用来毕业,评职称时使不上劲儿。
五、隐性福利区别
住房补贴、安家费这些看得见的待遇,全日制博士普遍比在职博士高。某市属三甲医院去年招聘,全日制博士给30万安家费,在职博士只有15万。但如果是单位委培的在职博士,学费报销、带薪读书这些福利,又比全日制博士自己掏腰包划算。
六、人脉资源积累
全日制博士跟着导师做项目,容易积累学术圈资源。而在职博士的人脉更多集中在工作单位内部。评职称时评审委员会要是碰上自己的导师或者同门师兄,这个隐性优势可不能忽视。
七、继续深造机会
想评正高职称的要注意,很多单位要求有海外研修经历。全日制博士申请访问学者相对容易,毕竟刚毕业学术状态在线。而在职博士工作家庭两头忙,出国进修的机会成本太高,单位也不一定愿意放人。
说到底,选在职还是全日制,得看个人发展规划。要是奔着快速评职称去,先打听清楚本单位三年的晋升案例最靠谱。有的单位明明文件写着“博士学历优先”,结果评上的都是在职博士,为啥?因为人家工龄长、项目经验多哈!所以千万别光盯着学历类型,把科研成果、工作业绩这些硬指标搞上去才是正经。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