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收到很多粉丝私信,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老王哈,我工作五年想读研,同事说拿单证就行,媳妇非要我考双证,到底该听谁的?"今天就着这个话头,咱们来唠明白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和单证那些事儿。
先给童鞋们儿看组真实数据:去年某985高校非全会计硕士,双证班学费13.8万,单证班只要6.9万。这一下子差出小七万块钱,搁谁不得掂量掂量?
第一块咱先说证书区别。双证必须参加12月统考,和全日制用同一张卷子,毕业能拿学历证+学位证。单证走的是五月同等学力申硕,结业证+学位证,注意这里没有学历证书。去年我有个学员在国企评职称,就因为少个学历证,硬是卡在副高职称三年没上去。
第二块看报考流程。双证现在报名可麻烦了,得先笔试过国家线,再复试考专业课。去年有个做财务的学员考了三次才上岸,英语单科线卡了两年。单证就简单多了,先入学后考试,很多学校还能免联考,但对了那个申硕统考也得考过60分才行。
第三块说适合人群。双证特别适合这三类人:一是单位明确要求研究生学历的(比如事业单位);二是未来打算考公考编的;三是需要积分落户的。单证更适合这些情况:单位评职称认学位证就行;纯粹想提升专业知识;或者想先拿学位再考博的。
亲情提示大家,从2020年起,教育部严查单证班虚假宣传。有些机构吹嘘"免试拿双证",那都是坑!上个月还有个学员被骗了8万块报名费,现在还在打官司呢。
非全日制研究生证书在国企认可度如何?
一、政策早就“开绿灯”,但执行看单位
2016年,教育部红头文件写得明明白白:非全和全日制研究生学历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到了2020年,五部委又联合发文,要求企事业单位招聘不得设置“全日制”门槛。单从政策层面看,国企理论上应该一视同仁。
但实际操作中,不同单位差异挺大:
央企总部/省属国企:近年校招公告里基本都写着“硕士研究生学历”,很少标注“全日制”
地方性国企:部分单位仍会在内部筛选时优先考虑全日制
特殊岗位:涉及核心技术研发、管理培训生等项目,可能更倾向全日制
某省电力公司HR私下说:“简历关肯定能过,但遇到两个候选人条件差不多时,全日制可能占点优势。”
二、三个关键关键点决定认可度
1. 学历“出身”很重要
双一流高校的非全证书:清华、北大这类学校的非全项目,国企认可度普遍较高
行业特色院校:比如电力系统青睐华北电力大学,石油系统认中国石油大学,这些学校的非全反而有优势
普通院校的非全:建议优先选本地国企,区域影响力更大
2. 专业对口是硬道理
工科类专业(电气工程、机械自动化等):国企需求量大,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
管理类专业(MBA、MPA):竞聘管理岗时,非全学历+工作经验的组合很吃香
冷门文科专业:建议提前打听目标单位是否有岗位需求
某建筑国企的招聘主管举过例子:“去年招工程造价岗,有个非全硕士有八年现场经验,直接PK掉了全日制应届生。”
3. 读研方式有讲究
周末上课的非全:国企更认可,觉得你是实打实学习
集中授课(每月集中一周):适合外地考生,但有些单位会觉得“像速成班”
全程在线学习:除非是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否则国企接受度较低
三、“上岸人”的真实体验
案例1:
张工(某铁路局工程师)
“2018年读的西南交大交通运输非全硕士,学费单位报销60%。去年竞聘高级工程师,人事处明确说非全学历算数,但要求提供每学期的课程表证明学习时长。”
案例2:
王女士(城投公司财务)
“读的省内普通大学MPAcc,考中级职称时直接用硕士学历缩短了工作年限要求。不过内部竞聘财务主管时,领导更关心我考过了注册会计师。”
四、想提升竞争力得这么干
1. 选对报考方向
查看目标国企近三年招聘公告,重点关注需求专业
优先选择有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院校,比如国家电网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班
2. 在读期间多攒筹码
考取行业资格证书(一建、注电、CPA等)
争取参与导师的横向课题,尤其是和国企合作的实践项目
3. 善用单位政策
提前和人力部门沟通学费报销政策(部分国企可报70-90%)
毕业论文尽量结合本单位实际需求,答辩时邀请单位领导参加
五、这些误区要避开
迷信““抱过””项目:某些机构吹嘘的“免考硕士”,国企人事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完全脱产读书:除非单位特批,否则停薪留职读非全风险太大
忽视档案关系:非全研究生大多不调档案,国企晋升时记得及时更新学历信息
现在很多国企内部系统里,非全硕士的学历信息已经可以和全日制一样标注为“硕士研究生”。但最终能不能被认可,关键还是看个人能不能把学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