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班族都在问:"2025年想在上海戏剧学院读在职研究生,到底要读几年哈?学费会不会很贵?"作为“懂行的人”,今天就给大家说点大实话。去年我们单位一朋友报的非全研究生,现在都第三年了还没毕业,这事儿可急不得。
先说学制问题。上海戏剧学院的在职研究生主要分三种类型:
1. 非全日制研究生:普遍3年制,比如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每周六全天上课,寒暑假照常休息。去年表演系有个在职班,有个学员因为工作调动还申请延长到4年毕业。
2. 同等学力申硕:先读1年研修班,通过统考后再花1年写论文。我认识个小学老师就这么操作的,现在都拿到硕士学位了。
3. 免联考国际硕士:中外合作项目多是2年制,但要注意教育部认证问题。去年有个朋友读的戏剧教育方向,全程线上+寒暑假集中授课。
关于学费,给大家透个底:
非全学费每年3万左右,三年下来小10万
同等学力前期研修班2万,后期申硕还要1万考试费
国际项目最贵,基本都要15万起步
别忘了2025年想报名的朋友:
① 现在报名要准备好单位同意证明,去年有人卡在这关
② 非全研究生宿舍紧张,建议提前在学校附近租房
③ 同等学力申硕的统考通过率只有30%,要做好心理准备
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Q:能提前毕业吗?
A:非全研究生原则上不允许,但要是发了核心期刊论文可以申请
Q:周末上课能请假吗?
A:缺勤超过1/3直接取消考试资格,去年导演系就劝退了2个
Q:40岁还能报吗?
A:去年录取的在职研究生里,最大的有48岁的剧团负责人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真实案例:我表姐在电视台工作,报了上戏的非全播音主持专业。每周五下班赶高铁来上海,周日晚上再回去,坚持了3年终于毕业。她说最崩溃的是期末作业和工作会议撞车,但好在导师理解在职生的难处。
下期大家想了解:《上海戏剧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前景如何?》欢迎评论区留言提问。
上海戏剧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前景如何?
说到上海戏剧学院,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明星摇篮”。但提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少人会犹豫:这种边工作边读书的模式,在艺术领域吃得开吗?今天咱们就唠唠上戏非全日制毕业生的真实出路。
先看行业大环境
这两年影视行业回暖明显,2023年横店剧组数量同比增长40%,短视频平台日均新增专业内容团队超200个。这些地方最缺的不是演员,而是懂创作的幕后人才。上戏的非全专业里,戏剧影视导演、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管理这几个方向,毕业生特别抢手。浦东某影视公司老板跟我说过:“我们要找能直接上手做分镜、懂现场调度的人,上戏的非全生有工作经验,比应届生更会用。”
再看学校资源
非全和全日制用的是一套师资,表导演系教授带的研究生剧组,经常拉到乌镇戏剧节实战。去年有个灯光设计专业的在职生,读书期间就跟导师接了国家大剧院的项目,毕业直接被留用。学校每年办的“创意市集”,能把学生的作品直接推给爱奇艺、开心麻花这些合作方,这种机会在职场上花钱都买不到。
接地气的就业去向
除了进剧组和院团,很多人走的是“曲线救国”路线:
中小学美育老师(上海去年新增200+艺术教师编制)
自媒体内容团队主创(有个编剧方向的学姐,带团队做的民国短剧账号半年涨粉百万)
文旅项目策划(迪士尼、豫园这些地方常招活动导演)
艺考培训机构(上戏招牌在地方很有说服力)
在职读书的优势
见过最聪明的操作,是有人在电视台做编导期间读非全,把单位的纪录片项目直接当成毕业作品,既完成了学业,又攒了职场资本。上戏的非全课程安排在周末和晚上,外地学生还能申请线上同步,确实比脱产读书风险小很多。
别小看校友圈子
去年校友会搞了个“资源对接会”,有个做儿童剧制作的老板,当场签了6个非全毕业生。在剧场、影视圈混,师哥师姐带入门太重要了。听说表演系非全班有个大哥,自己开着传媒公司来读书,三年时间把业务从婚庆拓展到了政府文化项目。
现在各地都在搞城市文化地标,杭州的运河大剧院、成都的东郊记忆,这些地方既需要能写剧本的,也要会搞文创的。上戏去年新开的数字艺术设计方向,第一批非全生还没毕业,就有游戏公司来预定人才了。要是你正在文化单位上班,或者想转行艺术领域,这个非全学历可能是块不错的跳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