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不少读者私信问:"老师,我读个在职研究生能帮孩子在上海上学吗?""非全学历到底能不能算进落户积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这个问题,记得先收藏再看!
先上结论:非全日制研究生确实能用于上海落户加分,但必须满足三个硬性条件。第一,必须是通过12月统考的双证非全(毕业证+学位证),那些免联考的单证班千万别碰;第二,学历档案要完整,特别是前置学历有问题的朋友要提前处理好;第三,社保基数要达标,今年1.5倍基数已经涨到11396元/月了。
这里别忘了大家注意两个大坑:很多机构吹捧的同等学力申硕班,结业证根本不入档案;还有所谓的"免联考硕士",人社局压根不认这类学历。去年就有学员被忽悠报了某校的中外合作项目,结果提交材料时才发现是单证,白白浪费两年时间和8万多学费。
建议有落户需求的朋友重点关注三类院校:上海本地985高校的集中授课项目(比如复旦金融专硕)、部属院校的寒暑假班(华东师大教育硕士)、以及有政企合作背景的专业(交大MPA)。这些项目不仅认可度高,部分区还有额外加分政策。比如临港新片区就明确,持有重点产业非全硕士学历的,可在基础分值上加3分。
说到落户规划,给大家分享个真实案例:张小姐2019年开始读同济MEM,去年6月毕业时同时满足7年社保+中级职称+硕士学历,走人才引进通道3个月就拿到了户口。她的经验是:一定要同步提升职称和学历,用学历缩短社保年限,用职称提高落户成功率。
说一千,道一万强调几个关键时间节点:2023年新规要求学历认证必须在毕业3年内完成;社保补缴最多认可6个月;子女随迁年龄放宽到16周岁(含在读高中生)。打算走这条路的家长,建议在孩子上初中前就开始准备。
上海在职读研落户,哪些专业最容易通过审核?
在上海工作的同学如果想通过在职读研拿到户口,选对专业是关键。上海对人才引进一直有明确的方向,尤其是重点产业和紧缺岗位相关的专业,更容易通过落户审核。今天咱们就聊聊哪些专业“成功率”更高,帮大家少走弯路。
一、先摸清上海落户政策的“脾气”
上海在职研究生落户主要走的是“人才引进”或“应届生打分”两种渠道。对于在职读研的人来说,如果毕业后能以应届生身份申请(部分非全日制项目符合条件),专业是否符合上海重点发展领域,直接影响加分和审核结果。
从近几年政策风向看,高新技术、金融、教育医疗、城市建设这些领域,一直是上海大力扶持的方向。所以,和这些产业挂钩的专业,自然更受认可。
二、这些专业“赢面”更大
1. 高新技术类:硬核技术才是王道
上海正在建设科创中心,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遍地开花。对应的专业比如: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岗位缺口大,企业抢着要。
电子信息工程:芯片设计、通信技术相关,尤其是有项目经验的,落户很加分。
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研发、生物制药方向,张江科学城的需求量摆在那儿。
2. 金融经济类:陆家嘴的“通行证”
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对财经类人才向来偏爱。尤其是:
金融学(尤其是国际金融方向):熟悉跨境融资、资产管理的人才,券商、银行都很缺。
应用经济学: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分析等岗位,适合在政府或国企发展的朋友。
3. 教育医疗类:刚需岗位有优势
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上海常住人口多,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师资长期紧缺。
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三甲医院、疾控中心等单位的岗位,落户审核时会优先考虑。
4. 城市管理类:和城市发展“绑死”
城市规划与设计:旧区改造、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多,专业对口岗位需求稳定。
交通运输工程:地铁规划、物流管理方向,适合在城建单位或大型企业工作的朋友。
三、怎么选专业更稳妥?
1. 看产业规划:每年上海市政府的“重点产业目录”会公布紧缺人才类型,跟着政策走准没错。比如2023年明确提到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等赛道。
2. 结合工作背景:如果本身在金融行业工作,读个金融硕士比跨行业选专业更稳妥,审核时也更容易证明“学以致用”。
3. 参考学校合作项目:部分高校和重点企业有联合培养计划,比如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与市政部门合作,这类项目自带“推荐属性”。
四、“防坑”提醒
避开“饱和”专业:像工商管理(MBA)、行政管理等通用专业,竞争激烈且加分有限,除非单位明确推荐,否则慎选。
关注学校资质:只有教育部批准的非全日制项目才能享受应届生落户政策,报名前一定要查清学校是否在名单内。
社保不能断缴:在职读研期间,社保必须连续缴纳,否则可能影响落户资格。
亲情提示一句:政策每年会有微调,比如2023年新增了“重点机构人才引进”的快捷通道。大家选专业前,最好先打电话到人社局或学校招生办,确认最新要求。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