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习室碰到个有意思的事:隔壁桌备考的小王边翻书边叹气:"考非全怎么比上班还累?去年报班花了小两万,结果数学才考了38分..."这话让我想起去年辅导过的37个非全考生,发现一个扎心规律——有3类人特别容易当"炮灰"。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通过率。以2023年数据为例,管理类联考国家线167分,全国平均过线率42%。但同等学力申硕通过率就高得多,单科通过率能到70%以上。免联考的中外合作项目更省心,基本材料审核通过就能入学。所以说"难不难"这事,真得看选哪条赛道。

第一类"高危人群"是工作狂。上个月刚帮个程序员改备考计划,这哥们天天加班到十点,还非要挑战MEM工程管理硕士。结果专业课教材三个月才翻完第一章。建议这类朋友优先考虑同等学力申硕,周末抽空学学,五年内通过统考就行,比跟应届生拼联考现实得多。

第二类是数学困难户。去年带过个做HR的姑娘,英语能考78分,数学死活过不了30分线。后来改申教育学同等学力,现在论文都快写完了。如果高数真是死穴,与其硬磕管理类联考,不如看看教育、法律这些不考数学的专业。

第三类容易被坑的是信息闭塞的。上个月有个学员差点被忽悠着报8万块的"“抱过”班",其实他条件完全够格申请免联考的中外合作MBA。这里教大家个省钱妙招:直接去院校官网查最新简章,或者打研招办电话问清楚报考条件,比中介靠谱多了。

说到备考费,这里有个真实案例对比:张姐去年报的某机构全程班花了4.8万,结果发现公共课网课全是B站能找到的免费资源;而李哥自己淘二手资料+蹭图书馆,总花费不到3000就上岸了。不是说报班没用,但一定要先试听再掏钱。

给在职朋友三个实在建议:1.先做职业规划再选专业,别盲目跟风热门;2.数学英语差的优先考虑免统考项目;3.备考超过2年的赶紧换个赛道。记住,学历是手段不是目的,别把黄金上升期都耗在考场里。

相关阅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硕士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值得读?》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硕士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值得读?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硕士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值得读?

很多人一听“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硕士”,以为就是换个叫法,其实差别大了!早几年,在职硕士确实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一部分,但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把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了统考,和全日制一样要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而在职硕士现在更多指同等学力申硕这种“单证”形式。简单说,现在这俩已经不是同一个赛道了!

二、5个关键区别,看完就懂怎么选

1. 入学门槛差得远

非全研究生必须参加12月全国统考,和全日制考生用同一套试卷、同一条分数线。比如2023年考研,法学国家线326分,非全考生也得过线才能录取。而在职硕士(同等学力申硕)不用考试就能入学,先上课再参加5月统考,适合基础薄弱但想拿学位的人。

2. 上课时间灵活度不同

非全研究生虽然叫“非全日制”,但很多学校要求周末全天上课,甚至寒暑假集中授课。比如某985高校的MBA课程,周六日早8点到晚6点排满课程。而在职硕士多为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晚上或每月集中2天面授,更适合经常加班、出差的人。

3. 证书含金量对比

非全研究生毕业拿的是学历证+学位证,学信网可查,考公务员、评职称都认可。比如深圳某区教师编制考试,明确写明“非全日制硕士与全日制同等待遇”。而在职硕士(同等学力)只有学位证,没有学历证书,适合已经有编制、单纯需要提升职称的人群。

4. 学费差距能买辆车

普通专业的非全研究生,学费一般在3-8万/年(管理类更贵)。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非全学费19.8万/全程。而在职硕士普遍2-4万全程,部分高校的同等学力项目甚至不到2万。

5. 社会认可度的真相

国企、事业单位、一线城市落户,非全学历证越来越吃香。2023年北京积分落户政策中,非全硕士学历照样加26分。而私企更看重学位证,像外企、互联网大厂对在职硕士的学位证也认可,但有些岗位会注明“要求学历学位双证”。

三、什么样的人适合选哪种?

选非全研究生的3类人

1. 需要研究生学历考编/落户的年轻人

2. 想转行但没时间脱产学习的职场新人

3. 单位有学历补贴(比如每月多1500元)

选在职硕士的3类人

1. 体制内老员工急需评职称

2. 企业高管只要学位镀金

3. 时间碎片化严重的二胎宝妈

四、掏心窝子的建议

如果今年刚毕业没满3年,建议咬牙考非全,现在很多学校允许全日制调剂到非全。35岁以上且有稳定工作的,选在职硕士更划算。特别注意:医学、法律这些专业,非全的规培、法考资格与全日制完全一致,而教育硕士要看清当地教师招聘公告是否限制“全日制”。

亲情提示大家:报读前一定要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查招生简章,警惕那些承诺““抱过””“不用上课”的机构。选学校时重点看三点——有没有正规硕士点、导师是不是本部教授、往届学生的学位证书编号能不能在学信网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