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好多人在晒法学在职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特别是那些985高校的非全日制项目。昨天跟同事一姐妹吃饭,他张口闭口就是"现在不考个在职研,过两年晋升肯定卡学历",搞得我压力山大。但说实话,我对背法条真提不起兴趣,就想踏踏实实把手头工作做好。这种焦虑到底该咋破?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先泼盆冷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跟风考在职研。特别是这三种情况:
1. 单纯为了"镀金"的上班族:隔壁部门小王去年报了某校免联考项目,结果发现课程全是理论,和他做的企业法务完全不搭边,现在每天下班还要熬夜看文献
2. 经济压力大的朋友:我表姐去年报的同等学力申硕,杂七杂八花了小十万,结果碰上单位裁员,现在每月还着分期还要找工作
3. 完全没职业规划的:楼下中介小哥听说考公需要法学背景,头脑一热就报了班,结果《民法典》刚翻开就睡着
那真要提升学历怎么办?给大家支几招:
• 先查单位晋升政策:我特意翻了公司红头文件,发现管理岗晋升只看全日制学历,在职研只在职称评定加分
• 试试短期证书:像法考培训师李老师说的,很多律所反而更看重法律职业资格证+实操经验
• 关注政策风向:2025年研究生扩招主要面向专硕,学术型指标反而缩减,别被机构忽悠了
我强调一点想报同等学力申硕的朋友: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老师私下透露,今年毕业论文盲审通过率降到58%,比去年低了12个百分点。要是没做好写3万字论文的准备,趁早考虑其他途径。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掏心窝的话:别被朋友圈的"上岸"鸡汤带节奏。去年我们部门6个报在职研的,真正坚持到拿证的只有2人。提升自己有一万种方式,关键是找准适合自己的赛道。
相关阅读推荐:《法学在职研究生学费一览表:这些隐性成本你要知道》
法学在职研究生学费一览表:这些隐性成本你要知道
很多人想读法学在职研究生时,第一反应就是查学费标准。其实除了学校官网公布的学费数字,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花销藏在细节里。今天就带大家算笔明白账,把那些容易踩坑的支出项目都捋清楚。
一、明面上的学费构成
国内高校法学在职研究生学费集中在3万到8万之间,北京、上海地区985高校普遍在5万元以上。比如某政法类名校的民商法方向两年收费6.8万,这个费用通常包含:
课程阶段基础学费(约占总费用70%)
论文指导费(普遍在8000-15000元)
教材资料费(部分学校按学期收取)
注意看招生简章里的"不含"条款,有些学校会单独收取异地教学点场地费,网络课程平台使用费每年也要交300-500元。
二、容易被忽视的五大隐形成本
1. 时间折现成本:周末两天上课意味着全年减少104个休息日,按北上广深平均日薪500元计算,两年仅误工损失就超10万。很多单位虽然允许请假,但可能影响晋升考评。
2. 通勤刚需支出:跨城上课的同学要算清交通账。例如苏州到上海往返高铁每周多花400元,两年下来就是3.8万。如果选择校内宿舍,双人间每月800-1500元的住宿费也要纳入预算。
3. 学术附加消费:
查重系统充值(知网查重每次200+)
文献数据库会员(HeinOnline等年费约600元)
学术会议差旅(参加2次研讨会预估4000元)
4. 社交沉淀成本:小组作业聚餐、师门聚会等社交开支,每月至少预留500元。部分实践课程需要参观法院、律所,产生的交通费往往自理。
5. 机会成本损失:读研期间无法同时参加其他职业技能培训,比如无法报名的法考冲刺班、耽误的CPA备考等,这些潜在损失往往比显性花费更大。
三、省钱实操攻略
1. 选择集中授课的学校,把每月两次周末课改为寒暑假连续上课,能省下40%以上的交通费
2. 提前联系导师确定论文方向,避免中期更换选题导致的查重费翻倍
3. 组团购买二手教材,法学院学生交流群里经常有毕业生的半价资料包
4. 关注学校与本地律所的定向培养项目,部分机构会补贴在读期间的社保费用
某位在读学员的真实案例:他在南京某高校就读期间,每周乘高铁到上海上课,原本预算6万的学费,最终实际支出达到11.3万。其中超支部分包括:因调休被扣发的年终奖2.4万,论文外审未通过追加的修改费6800元,以及为赶课打车产生的1.2万交通费。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