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在职博士班集体被查的消息刷屏朋友圈,12万学费打水漂不说,学历证书也成了废纸。作为从业8年的在职教育规划师,我发现很多朋友压根分不清正规项目和野鸡班的区别,今天就手把手教大家别上当。
先说说这个被查的案例:某机构打着"免联考在职博士"旗号招生,实际根本没有办学资质。学员交完钱才发现,所谓的"论文指导"就是代写服务,"国际认证"纯属虚构。对了不仅钱要不回来,之前交的材料还成了学术污点证明。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23年共查处违规在职教育项目67个,涉及学员超过2000人。这些项目有三大共同特征:①承诺100%录取 ②收费明显低于市场价 ③不需要参加任何统考。特别是打着"免联考"旗号的,十有八九都是坑。
重点来了!这五类人最容易上当:
1. 想混学历的职场老油条(机构专钓急功近利者)
2. 996加班族(没时间核实机构资质)
3. 年收入20万以下(维权成本太高)
4. 政策小白(分不清单证双证区别)
5. 写作困难户(容易被代写服务诱惑)
去年有个学员让我印象深刻:王先生报了个"同等学力申硕“抱过”班",结果发现所谓"“抱过”"就是考前透题。现在不仅学位被撤销,还被列入征信黑名单。所以大家切记:正规院校的收费明细在官网都能查到,绝不会私下收什么"加急费""通关费"。
给真心想读在职博士的朋友三点建议:
① 认准研招网公示院校(每年10月更新名单)
② 学费必须走对公账户(私账转账马上拉黑)
③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聊天记录别删)
亲情提示:2024年起,所有在职博士录取信息都要同步学信网。如果机构说"先入学后补录",直接可以举报。学历提升没有捷径,那些看着太美的承诺,多半是带刺的“骗局”。
同等学力申硕被坑10万血泪史:这些套路你一定要知道
去年我朋友一姐妹兴冲冲报名某机构"“抱过”"的同等学力申硕项目,结果钱花了课没上,对了连考试资格都没拿到。今天我就用亲眼见过的真实案例,给研友们儿掰扯掰扯这里头的门道。
一、"零门槛拿硕士"的甜蜜“骗局”
"不用考试!不用上课!985高校直接发证!"——这是一姐妹收到最多的短信广告。某机构顾问拍着胸脯保证:"我们跟XX大学是战略合作,学费交齐百分百过审。"结果他交完6万首付款后,对方突然改口:"您专科毕业满5年了吗?我们得再交4万加急处理..."
提醒:凡是不问学历背景直接收钱的,99%有问题。正规院校必须核查毕业证原件,还要在中国学位网提交认证。遇到让"先交钱后补材料"的,直接拉黑!
二、学费之外的隐藏账单
你以为3万学费就完事了?亲身经历告诉你:
考前辅导班另收8000(说是自愿报,但不报不给考试重点)
论文指导费12000(不交钱导师就不给开题)
答辩服务费6000(美其名曰"专家润色费")
有个学员更惨,临毕业被要求补交3年"学籍管理费",说之前签的合同里小字写着"每年3000元服务费"。
三、拖延战术拖到你放弃
王姐的经历特别典型:
第1年:"今年报名人数太多,先安排985毕业的"
第2年:"政策变动要加考英语"
第3年:"合作院校停止招生,帮您转其他学校"
对了直接玩消失,5万块打了水漂。
四、山寨师资防不胜防
很多机构吹嘘"大学教授授课",实际上:
录播课是10年前的老视频
直播老师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
所谓的"导师"其实是机构销售假扮
有个学员发现,给自己改论文的"李教授",在知网上根本查不到任何论文。
五、这些保命招数要记牢
1. 上教育部官网查学校招生简章,对照机构说的条件
2. 要求查看往届学员的学位网认证截图(注意打码信息)
3. 学费必须对公转账,别信私人微信收款
4. 签合同重点看退款条款,录音留存承诺
5. 警惕"内部名额""特殊渠道"等话术
听说有人通过正规渠道申硕成功了,关键就三点:选教育厅备案的院校、亲自参加学校现场确认、每学期跟进学习进度。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越是着急拿证越容易中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