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老牌985高校,同济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这两年成了职场人的"香饽饽"。特别是地铁18号线直达四平路校区后,很多上班族都来打听:既要上班又要上学,时间到底怎么安排?今天就给大家说句大实话。

先说说同济非全的上课方式,这可是跟其他学校最大的区别:

1. 周末班:每周六全天+周日上午,适合双休稳定的上班族。建筑学院的工程管理硕士(MEM)就采用这个模式,去年有个学员在陆家嘴上班,坐地铁18号线转10号线,50分钟就能到教室

2. 集中授课:寒暑假连上10-15天,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常用这种方式。去年暑假班有个杭州来的中学老师,直接在校内教师公寓短租

3. 混合教学:经管学院的部分专业采用"每月1次周末面授+线上直播"的模式,像国际商务硕士就有德国教授线上授课

4. 弹性选课:土木工程学院允许学生自选上课时间,只要2年内修满学分就行

别忘了三类人谨慎报考:

第一类:经常加班的互联网从业者(除非你能保证每周至少1天完整休息)

第二类:需要三班倒的制造业从业者(课程考勤要求严格)

第三类:家住苏州、杭州等周边城市的(往返时间成本要考虑)

2024年最新变化要特别注意:

① 医学院新增的护理硕士非全方向,周四晚上也要上课

② 汽车学院与企业合作开设"周末+晚间"双模式课程

③ 同等学力申硕的学员现在可以申请旁听部分非全课程

“上岸人”的血泪教训:

千万别为了省事选网络班!去年有个学员报了某机构的线上班,结果发现不能参加校内招聘会,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标注也不同。建议优先选有面授的班级,既能积累校友资源,又能使用学校图书馆等设施。

下个月就要开始准备2025年入学考试了,给大家划个重点:同济非全研究生不是花钱就能上的,管理类联考国家线去年涨到175分,工程类专业还要考数学。但有个隐藏福利:本校专科毕业满5年的,可以申请部分专业的"预科跟读"。

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暴跌?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说话

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暴跌?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说话

网上总有人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暴跌",搞得不少准备考研的同学心里发慌。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咱们不妨看看同济大学最新公布的毕业生数据,用实实在在的就业情况来说话。

一、同济数据打破"贬值"传言

根据同济大学2023年就业质量报告,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高达95.6%,与全日制硕士96.2%的差距微乎其微。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智能制造、建筑设计等优势专业领域,非全日制毕业生平均起薪甚至比全日制高出8%-12%。某知名车企HR负责人透露:"我们去年录用的5位非全硕士,都是在职期间参与过实际项目的,来了就能上手。"

二、"水学历"说法站不住脚

总有人觉得非全日制就是"花钱买证",但实际情况是:同济的非全考生同样要过国家统考线,课程设置与全日制完全一致。区别在于上课时间集中在周末和假期,论文要求反而更强调实践应用。计算机专业的李同学就是典型例子,他白天在互联网公司写代码,晚上做课题研究,毕业设计直接解决了公司的服务器优化难题。

三、误解从何而来

之所以出现"贬值论",主要是三个原因:首先,2017年国家改革后非全毕业生拿双证,部分人还停留在"单证时代"的认知;其次,有些单位人事部门确实存在信息滞后,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善;再者,个别学生把非全当"镀金捷径",学习期间敷衍了事,自然影响整体口碑。

四、选择前要想清楚的三个问题

1. 时间管理能力: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每周至少保证20小时学习时间

2. 专业匹配度:最好选择与当前工作相关的专业,比如工程师读工程管理

3. 经济成本:两年学费通常在8-15万之间,部分单位可报销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像同济就和上汽、华为等企业合作开设"项目制硕士班"。这种模式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让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毕业时往往直接获得晋升机会。

说到底,学历的含金量从来不是由学习形式决定的。那些说非全日制"不值钱"的人,可能没看见凌晨还在赶论文的职场人,也没注意到越来越多单位招聘启事里消失的"全日制"要求。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工作能力,这才是职场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