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考生的私信,都在纠结同一个问题:非全日制研究生预报名到底要不要提前联系导师?我特意走访了5所重点高校的招生办,跟3位在读非全研究生聊过之后,给大家说点实在话。
废话不多说:80%的院校不需要!但要注意这几个特殊情况:
1. 工科类专业普遍要提前联系(比如计算机、机械工程)
2. 部分双一流院校的特殊培养方向
3. 有明确要求"预选导师"的招生简章
以2024年最新政策为例,北京地区的央财、人大等校的非全会计硕士,报名系统里直接开放了导师选择通道。而像武汉大学的非全法律硕士,则是入学3个月后才开始双选。这里教大家个绝招:直接看目标院校去年9月发布的《复试录取办法》,里面都会写清楚导师双选的具体时间节点。
别忘了三类考生必须提前联系:
①想跟大牛导师做项目的
②有特定研究方向的(比如区块链+金融)
③本科背景薄弱的(需要导师背书)
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上周有个考生直接给导师发20页个人简历,被拉黑名单了。正确姿势应该是:先查导师近3年论文→提炼2-3个研究方向→写300字自荐信→附上工作成果证明。我整理了20个专业的联系话术模板,需要的可以私信"模板"免费领取。
说到对了,给2024年考生三个建议:
1. 9月预报名前先打招生办电话确认
2. 关注8月底各校发布的报考攻略
3. 不要盲目跟风联系导师,先明确自身需求
非全日制研究生预报名常见问题汇总
1. 预报名到底是个啥?必须参加吗?
预报名主要是为了分流正式报名时的人数压力,让考生提前填信息、选学校。不是必须参加,但如果提前报好了,正式报名时就不用再折腾。不过要注意:预报名的信息在正式报名阶段还能修改,但一旦正式报名结束,所有信息就锁定了。
2. 预报名时间咋安排的?
每年时间可能有细微调整,但大体在9月下旬(比如9月24日-27日)。建议定个闹钟提醒自己,千万别拖到说一千,道一万一天!系统卡顿、信息填错都可能耽误事儿。
3. 需要提前准备哪些材料?
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或扫描件。
学历证明:毕业证、学位证(应届生用学生证)。
工作证明:部分学校要求在职考生提供单位盖章的工作证明。
电子照片:白底证件照,尺寸看具体省份要求。
其他材料:比如科研成果、获奖证书(非必须,但能加分)。
划重点:提前把材料扫描成PDF或图片存电脑里,避免临时手忙脚乱。
4. 报名资格有啥门槛?
学历要求:本科毕业(有无学位均可),专科毕业满2年也能报,但部分专业或学校会限制。
工作经验:大多数专业不强制要求,但像MBA、MPA这类管理类专业,通常要求本科毕业3年、专科5年。
特殊要求:医学、法律等专业可能有额外限制,比如要求相关从业背景。
划重点:不确定自己符不符合?直接打电话问学校招生办,比查官网更高效!
5. 预报名能选几个学校?
一次只能选1个学校+1个专业。如果后期想换,正式报名时还能改。但别反复横跳,小心考位被抢光!
6. 考试科目都有啥?
公共课(政治、英语)全国统考,专业课看学校出题。比如:
教育硕士:考教育学综合+英语二。
工程硕士:考数学二+专业课。
注意:部分专业考管理类联考(如MBA),只考英语二+综合能力(数学、逻辑、写作)。
7. 报名费多少钱?能退吗?
费用按省份和科目数定,比如:
北京:138元/人
江苏:120元/人
广东:300元/人(管理类联考贵一些)
交了钱就不能退!所以确认好再付款,别手滑!
8. 报名后还能改信息吗?
在正式报名截止前(一般是10月底),除了“报考学校、专业、考试方式”这三项,其他信息(比如联系方式、地址)都能改。如果选错学校,只能重新注册账号报名,原来的报名费不退。
9.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到底有啥区别?
上课时间:非全一般在周末或寒暑假,全日制周一到周五。
学费:非全普遍贵,且多数学校不提供宿舍、奖学金。
证书: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有,但会标注“非全日制”。
个人建议:如果是为了升职加薪,非全性价比高;如果想搞科研或进体制,优先选全日制。
10. 预报名最容易踩的坑是啥?
选错考点:非全考生一般得选工作地或户籍所在地考点,不能随便选!
学历验证失败:提前在学信网查学历信息,如果显示“未通过”,赶紧联系学校或教育局。
照片不合格:别用自拍!找照相馆拍正经证件照,不然审核可能卡住。
说一千,道一万唠叨一句:报完名赶紧复习!别以为时间还多,非全考生边工作边备考,时间永远不够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