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私信问我,"自考真题是不是特别难?考不过是不是智商不够?"作为经历过3次自考、帮助200+考生制定复习计划的“懂行的人”,今天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一、自考出题有规律可循
1. 选择题占60%,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近5年真题中选择题重复率高达45%,2022年10月的《现代汉语》试卷里,有17道题是往年原题
2. 大题重基础,教育学原理科目近3年论述题都集中在"教学原则"章节,把教材课后习题吃透就能拿下70%分值
3. 评分看要点,阅卷老师平均30秒改一道大题,重点看关键词而不是文采
二、80%考生踩的坑
某教育机构2023年数据显示,
买5本以上参考书的考生通过率仅38%
只刷近3年真题的考生比刷5年真题的少拿15分
每天学2小时但连续坚持的考生,比突击熬夜的通过率高2倍
三、3个保命备考法
1. 真题循环法,把近5年真题拆成模块,比如每周专攻某个章节的客观题
2. 错题三刷法,同一道题错3次就抄在便利贴贴床头
3. 碎片记忆法,上厕所时背3个名词解释,等公交记1个简答题框架
我带的考生里有个超市收银员,每天凌晨4点起床背题,用旧日历背面默写重点,第三次考试4门全过。她说秘诀就一条,"真题就是最好的老师,把错题嚼碎了咽下去。"
自考一般几年能拿证?
一、自考到底要考多少门?
大部分自考专业需要考12-16门科目。比如汉语言文学本科通常考11门必修+1门论文,会计本科可能要考14门左右。每个省考试院每年安排2次统考,每次最多报4门。理论最快速度是,第一年考完所有笔试,第二年完成实践考核和论文答辩。这么算下来,确实有人两年内拿到毕业证。
但现实情况复杂得多。见过每天学习4小时、每次考试报满4门、门门一次过的“学霸”,也见过工作忙到没时间复习、考了五六年还在补考的同学。普通上班族如果每周能抽出10小时学习,每次稳扎稳打过2-3门,三年左右拿证比较常见。
二、哪些原因影响拿证速度?
1. 专业选择有讲究
法律专业要背15门法条,视觉传达要考手绘实操,行政管理全是理论课。选个自己擅长且科目少的专业,能省半年时间。比如汉语言文学不用考数学,行政管理不用写代码,通过率明显高出一截。
2. 考试机会别浪费
广东、江苏等地每年有3次考试机会,四川还有小自考统考+校考模式。会规划的人会把简单科目(近代史、马原)和难点科目(高数、英语二)搭配着考,避免卡在某一科上耽误进度。
3. 政策变动要留意
有些专业会突然停考,比如前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遇到这种情况,要么抓紧时间在过渡期内考完,要么转考相近专业,否则之前考过的科目可能作废。
三、“上岸人”的真实案例
小王在工厂上班,选了行政管理专科。每次考试报3门,下班后坚持每天看2小时网课。遇到《现代管理学》考了3次才过,最终用了3年零4个月拿证。
小李是宝妈,报的学前教育本科。利用孩子睡觉时间刷题,把《儿童发展理论》《学前教育心理学》这些科目拆解成思维导图,2年半通过所有考试。
老陈50岁考法律本科,记忆力跟不上年轻人,但胜在每天早晨5点起床背书,硬是用了4年啃下所有科目。
四、缩短拿证时间的窍门
1. 先考公共课再攻专业课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二等公共课集中在前两年考完,这些科目全国统考,万一要转专业也能顶学分。
2. 申请免考别客气
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可以免考英语二,计算机等级证书能顶替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科目。提前准备好材料,能少考一科是一科。
3. 实践考核早准备
别等笔试全过再联系主考院校做实践考核。像毕业论文从开题到答辩至少要半年,完全可以和说一千,道一万两门笔试同步进行。
4. 教材别买错版本
每年4月和10月考试都可能换教材,比如2023年10月公司法科目启用了新版法典。买书前务必核对考试院官网的课程代码和教材版本。
对了说句实在话,自考没有“必须几年毕业”的说法,全看个人怎么安排。有人图快报班突击,结果挂科反而耽误时间;有人细水长流稳扎稳打,反而提前通关。关键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计划,该冲刺时别松懈,该调整时别硬扛。记住,自考办不会发“最快毕业奖”,踏踏实实考过每一科才是硬道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