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考学员来说,行政法学科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作为自考法律专业的必考科目,行政法学的通过率直接影响着毕业进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自考行政法的备考诀窍,别忘了三个常见误区。
第一要把握学科特点。行政法不像民法那样贴近生活,它涉及大量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和程序规定。建议从"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三大模块入手,建立知识框架。比如《行政许可法》中关于审批时限的规定,要特别注意不同情形下的天数差异。
第二要善用真题规律。分析近五年真题会发现,案例分析题集中在行政强制和行政诉讼领域。建议准备3-5个典型案例模板,比如"行政处罚程序违法"的常见情形,遇到类似题型直接套用分析框架。
第三要避免资料误区。很多考生盲目收集各种辅导书,结果越看越乱。其实以考试大纲为纲,吃透指定教材才是关键。特别注意新版《行政处罚法》修订内容,比如新增的"首违不罚"制度,这几乎是必考点。
自考行政法考试重点章节有哪些?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必考!)
这一章几乎是每年简答、论述题的“常客”。行政法的六大原则(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尤其是“合理行政”和“程序正当”,考试常考案例分析,比如问你“某机关处罚是否合理?为什么?”这时候就得用原则来套用。
小技巧,结合现实例子理解原则,比如“交警罚200元还是2000元?”这就是合理性问题。
二、行政主体(搞清“谁有权管”)
行政主体这章看似简单,但很容易混淆!重点区分三类主体,
1. 行政机关(比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
2.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比如公立学校依《教育法》处罚学生);
3. 受委托的组织(比如居委会协助街道办发通知,但自己没决定权)。
考试常见坑,把“委托组织”当成独立行政主体,一定要看清题目中的职权来源!
三、行政行为(分类型记考点)
行政行为是行政法的核心,重点掌握以下两类,
具体行政行为,针对特定对象,比如罚款、许可。特征(单方性、强制性)和效力(公定力、确定力)必背。
抽象行政行为,比如政府发布的红头文件。考试常考“如何区分抽象和具体行为?”关键看是否针对不特定对象且能反复适用。
注意,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的具体程序(比如听证程序)也是高频考点,多背法条!
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对比记忆)
这两章一定要放一起学!考试特别爱考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比如,
复议是找上级机关,诉讼是去法院;
复议期限60天,诉讼6个月;
复议前置情形(比如对征税不服必须先复议)。
实用口诀,“复议能管合理性,诉讼只管合法性”。记几个典型案例,比如“张三不服罚款,先复议还是直接告?”
五、国家赔偿(重点记“赔不赔、怎么赔”)
国家赔偿的核心是构成要件,职权行为、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考试常考“哪些情况不赔?”比如因公民自己过错导致的损失。
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也要熟悉,比如侵犯人身自由按日平均工资算,精神损害严重的要赔礼道歉+支付抚慰金。
六、别忽略的“冷门”考点
虽然上面几章占分最多,但有些小章节也可能出选择、填空题,
1. 行政立法,区分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机关;
2. 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的不同点(比如行政机关有单方解除权);
3. 行政指导,非强制性,不能起诉。
说一千,道一万的小提议
复习时一定要紧扣考试大纲和真题,比如近5年的题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几乎每年占30%以上分值。多动手写案例分析,对照答案找答题逻辑。另外,行政法法条(比如《行政处罚法》2021年修订内容)有更新的话,新考点必考!
好了,重点都在这儿了,剩下的就是多背多练。祝大家考试顺利,一次过关!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