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员问,"老师,我备考自考这两年,发现自己记东西变快了,这是不是错觉?"其实这不是错觉!坚持自考复习的人,大脑确实会发生神奇变化。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掰扯自考和大脑开发的关系。
先说个真人真事。我们辅导过的大专学历外卖员小王,自考本科三年期间,白天送餐晚上刷题。他自己都没想到,原本记地址都费劲的人,现在能记住整本《管理学原理》的知识框架。更绝的是,他发现送餐路线规划效率都提高了30%!
这事儿有科学依据。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学习新知识时,大脑皮层厚度会增加。自考要啃的十几门课程,就像给大脑办了健身卡。特别是文科生背《马原》《近代史》,理科生算《高数》《统计》,每次记忆和运算都是对海马体的精准训练。
重点来了!想要通过自考开发大脑,记住这三个诀窍,
1. 碎片化记忆法,上厕所背两个名词解释,等餐时记个公式
2. 交叉学习法,上午背文学常识,下午做数学题,给大脑换频道
3. 费曼输出法,把刚学的知识点用大白话讲给家人听
我强调一点备考的伙伴,千万别死记硬背!某培训机构做过对比实验,用思维导图复习的学员,比纯背书的记忆保持率高41%。这就好比给大脑装了个智能搜索引擎,知识点都是带标签的。
对了说句掏心窝的话,自考这趟旅程,拿学历是看得见的收获,看不见的是大脑的全面升级。那些熬过的夜、刷过的题,对了都变成了你的"最强大脑"配置。不信你试试,考完试再去玩狼人杀,逻辑推理能力绝对碾压全场!
自考历年真题怎么用最有效?
一、先摸清真题的“底细”
别急着从头刷到尾。先把5年的真题按科目整理好,拿支红笔在每套卷子上做标记,
1. 标出重复考点,比如马克思概论里的“矛盾规律”,连考3年的大题直接画重点
2. 统计题型分布,英语二阅读题近几年从4篇变成3篇,完形填空分值增加
3. 记录高频错题章节,发现行政法学第三章选择题错误率超60%,这就是薄弱环节
建议用三色笔记法,黑色写答案,蓝色记解题思路,红色标注易错陷阱。
二、分阶段榨干真题价值
第一阶段,当“侦查兵”用
刚学完新章节时,别急着做整套卷子。翻出近3年真题,把涉及这个章节的题目单独抽出来做。比如学完古代文学史,就集中做真题里所有关于唐宋八大家的题目,相当于用真题划重点。
第二阶段,当“教练”用
周末做套题时严格按考试时间走。做完别对完答案就扔,要把每道题“解剖”明白,
选择题不光记正确选项,要把错误选项对应的知识点写在旁边
简答题对照参考答案时,重点看踩分点怎么组织语言
计算题把关键步骤用荧光笔标出来,比如成本会计里的分摊步骤
第三阶段,当“错题本”用
准备个活页本,按年份整理错题。特别注意那些“蒙对的”和“二选一错的”题目,这些才是知识漏洞。比如每次都在公文写作的格式上扣分,就把15年-20年所有格式题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考前反复看。
三、真题的三大隐藏用法
1. 出题规律当秘诀针
整理2016-2023年英语真题发现,阅读理解必考1篇科技类文章。今年复习时就有意识地多积累人工智能、区块链相关的英文词汇。
2. 答案模板直接套用
历年管理学原理的论述题答案结构很相似,定义+特点+案例。把2021年真题里“激励理论”的答案框架背下来,遇到同类题直接套结构。
3. 考前模拟找手感
考试前两周,拿2022年真题当模拟考。特别要注意,
用正式答题卡练手写速度
上午考哪科就安排在上午做题
连考2.5小时中途不上厕所
四、避开真题使用的坑
1. 别陷入“题海战术”
有人把20年真题全做遍,但同样的知识点换个说法又错。吃透1套题胜过瞎做10套,重点看2018年之后的真题,改革后的题型更贴近现在考试。
2. 别只看正确率
有个朋友做真题选择题正确率70%就松懈,结果大题丢分严重。要特别注意主观题的训练,对照参考答案时多琢磨“这个点我为什么没想到”。
3. 别忽略新旧教材变化
尤其是政治类科目,2023年新版教材删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考点。做2019年真题时遇到这类题,记得用新知识点作答。
说到底,真题就像武功秘籍,光收藏没用,得照着招式反复练。当你把历年真题里每个选项的来龙去脉都吃透,上考场时就会发现,试卷上的题目,早就在你的“真题攻略本”里见过无数次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