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考到底难不难?"这是后台收到最多的问题。作为一名在成都考过汉语言文学本科的老考生,我直接甩结论,难度是有的,但绝对没传说中那么吓人。去年成都自考毕业人数突破3万,专科段平均通过率72%,本科段58%,数据摆在这呢。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三点,第一,考试本身难度。公共课像马原、近代史这些,题库重复率高达40%,把近5年真题刷3遍,及格线绝对够得着。专业课得分关键在于重点章节,比如汉语言文学的《古代文学史》,每年必考唐宋八大家和四大名著相关考点,这些板块吃透就能拿下60%分值。
第二,备考误区要避开。千万别信"考前突击一周就能过"的鬼话,我见过太多人挂在现代汉语科目上。正确的节奏是每天固定2小时,利用早晚通勤时间背名词解释,周末集中做案例分析。推荐下载成都自考办公布的考试大纲,对着目录划重点效率翻倍。
第三,选对专业事半功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确实热门,但高数挂科率常年保持在35%以上。如果数学基础薄弱,建议选行政管理这类偏记忆的专业。有个冷知识,成都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近两年通过率逆袭到68%,就是因为实操题多,死记硬背内容少。
现在成都各区都有自考助学点,金牛区图书馆每周六的免费辅导班记得去蹭课。重点说三遍,别弃考!别弃考!别弃考!每次考试至少去考两门,坚持三年拿证不是梦。我当年就是靠着这个笨办法,工作带娃两不误,硬是啃下了13门课程。
自考本科需要多久拿证?
一、自考本科的毕业时间怎么算?
自考本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和全日制大学不同,自考没有固定的学制限制,毕业时间完全看个人考试进度。简单来说,你考得越快,拿证就越早。一般来说,自考本科的专业需要考12-16门课程(具体看专业),大部分省份每年有2次考试机会(4月和10月),每次最多能报4门。
举个例子,
假设你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共考12门课。如果每次考试都报满4门且全部通过,理论上1年半就能考完笔试科目,再加上半年准备论文和答辩,最快2年左右能拿到毕业证。不过实际操作中,很少有人能“门门一次过”,加上工作、生活的影响,大多数人需要2.5-3年。
二、影响拿证速度的3大方面
1. 专业选择
不同专业难度差别大。比如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这类文科专业,不考数学,内容偏记忆,上手快;而像计算机、会计这类理工科专业,涉及计算和实操,对基础要求高,拿证时间可能更长。
建议,如果单纯想快速拿证,优先选科目少、难度低的专业。比如汉语言文学(12门左右)、行政管理(13门左右)。
2. 学习时间和效率
每天能花多少时间学习,直接决定考试进度。在职备考的同学,如果每天只能挤出1-2小时,可能每期只能稳妥考2门;而脱产学习的人,时间充裕,复习效率高,进度自然更快。
关键点,别贪多!一次报4门但复习不到位,不如稳扎稳打过2门。
3. 考试规划是否合理
有些科目每年只考一次,如果错过就得等第二年;有些科目内容有衔接,比如先学“基础课”再学“专业课”。提前查好考试计划,安排好报考顺序,能少走很多弯路。
别上当提醒,第一次考试建议先报公共课(比如马克思、近代史),难度低且通过率高,能增强信心。
三、怎么缩短拿证时间?
1. 选对“捷径”专业
前面提到的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专业,科目少且通过率高。比如江苏省的行政管理本科,只用考13门,比某些专业的16门少了近1/4的学习量。
2. 难易科目搭配报考
别一股脑儿全报难科目。比如同一期可以报1门需要理解的(如管理学原理)+2门偏记忆的(如公文写作),平衡复习压力。
3. 坚持考试别弃考
自考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哪怕复习不到位,也尽量去考,有些科目蒙对的概率比你想象的高。见过太多人弃考后,拖到后来直接放弃。
4. 善用学习资源
现在很多APP和网站提供自考真题、重点笔记。比如考前刷近5年真题,能摸清出题规律;B站上还有免费课程,适合基础薄弱的同学补课。
四、我强调一点
拿学位证要趁早,如果想拿学位,注意各科平均分要求(通常65-70分),并且学位英语要在毕业前考过。
论文提前准备,别等笔试全过再开始写论文,至少留出半年时间联系导师、修改内容。
政策变化多关注,比如部分省份增加考试次数(广东、江苏每年3次),或者调整考试科目,及时查看官网通知。
自考本科拿证时间因人而异,但掌握方法+坚持努力,普通人2年半到3年拿证完全可行。关键就一句话,规划好、坚持住、别放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