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学员小张的私信,"老师,我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刚考过两门,现在每天下班累得不想翻书,明年还要考6科,真的快坚持不下去了..."其实每10个自考生里,至少有7个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怎么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熬过这个坎儿。
先说个真实案例,去年带过一个在火锅店当服务员的学员,每天凌晨2点下班,靠这三个土办法愣是考完了行政管理本科。第一个办法特别简单——把复习资料撕成小纸条。她每天揣着10张小纸条上班,利用传菜间隙背知识点,三个月啃完了一整本《社会学概论》。别小看这种碎片化学习,积少成多比硬坐两小时更有效。
第二个秘诀叫"以考养考"。很多同学总想等全部复习完再报考,结果越拖越没动力。建议每次报考都多报1-2科,哪怕没复习好也要去考。去年有个机械厂工人就这么操作,虽然第一次考试两科都没过,但摸清了题型和考场节奏,第二次考试直接过了四科。
第三个办法可能有点反常识——适当放弃完美主义。有个宝妈学员的案例特别典型,她非要把所有笔记都做成手账,结果光整理《古代汉语》笔记就花了两个月,差点错过报考。后来改成直接在教材上划重点,复习效率直接翻倍。记住,自考60分和90分拿的毕业证一模一样。
第四个杀手锏是制造"看得见的进步"。在墙上挂张A3纸的进度表,每看完一章就用荧光笔涂个格子。有个建筑工人学员,每次涂格子时都拍照发朋友圈,收获的点赞成了他坚持的动力。现在他的进度表照片还在我们学员群里当示范呢。
对了一个办法最简单也最难——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有个开出租车的学员,每天雷打不动凌晨4:30-5:30学习,方向盘旁边永远放着语音讲义。他说这个时间段刚交班,头脑最清醒。坚持了728天后,终于在今年4月考完对了一科。
其实自考生最难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在生活夹缝里保持学习惯性。那些最终上岸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会"凑合着学"的。下次想放弃时,不妨先把书翻开,哪怕只读五分钟,你会发现最难的那道坎已经跨过去了。
自考最容易放弃的三个阶段,你到哪一关了?
第一关,刚报完名的头俩月
揣着新鲜劲儿交完报名费,教材往桌上一摞,豪情壮志说要每天学三小时。结果翻两页书发现专业术语像天书,网课听着听着就刷起了短视频。这时候最容易犯两个错,要么死磕难点把自己整崩溃,要么总想着"明天一定好好学"。
“上岸人”支个招,别急着啃整本书!先拿近三年真题划重点,哪章考得多先看哪章。每天定个20分钟的小目标,哪怕蹲厕所时用APP刷5道选择题,也比硬逼自己坐两小时有效。见过太多人开头用力过猛,对了连考场都没见着。
第二关,工作生活两头烧的时候
白天被老板催报表,晚上回家还要带娃做饭,翻开书本已经晚上十点。这时候最容易给自己找借口,"今天太累了,明天补上吧"。一个月下来,落下的进度像滚雪球,直接想摆烂。
有个宝妈考生的法子挺实用,把重点知识点录成语音,通勤路上当广播听;洗碗时手机架旁边看速记口诀。哪怕每天只学15分钟,关键是别让学习"断档"。记住,自考比的不是谁聪明,是看谁能把零碎时间攒起来用。
第三关,考前三十天突击战
翻翻日历发现只剩一个月,书才看完一半,模拟卷错题连篇。这时候慌得想弃考的大有人在,有人干脆自暴自弃,"反正过不了,不如明年再考"。
见过狠人考前20天逆袭的,把近五年大题考点整理成巴掌大的便签,吃饭等电梯都在背;每天雷打不动做一套真题,错题直接抄墙上,抬头就能看见。记住,不到对了一刻千万别弃考,每年都有考生靠对了冲刺低空飞过。
自考就像跑马拉松,起跑时别冲太快,中途累了就慢走几步,对了咬牙也得冲过终点线。那些说自考简单的人,不过是把该踩的坑都踩完了。你现在的每个坚持,都是在给将来的自己攒底气。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