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考期,我在同一间考场亲眼见到三位考生用"野路子"操作,最终四人中三人拿到四科全过成绩单。作为经历过7个考期的老自考生,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讲,在自学考试教室里,到底怎么考才能多过科目?

第一招,别当"乖学生"。考场允许提前交卷,但聪明人都会在头30分钟完成基础题后,把剩下时间用来检查易错点。有个学会计的姑娘每次都带三种颜色的笔,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题型,监考老师都夸她卷面清晰。

第二招,考试文具要"超纲"。考场允许带透明笔袋,但没人告诉你可以在尺子上贴公式。我见过最绝的是用2B铅笔的包装纸写满重点,考试时当草稿纸用。记得去年考马原,前排男生把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写在橡皮上,监考老师检查三次都没发现。

第三招,考场时间要"作弊"。拿到试卷先看大题,把能想起的关键词写在草稿纸上。有次考古代文学史,我先把李清照、苏轼的代表作标题列出来,等做到大题时直接展开写,比临时回忆节省十分钟。

第四招,答题卡要"耍心眼"。多选题实在不会就按"三长一短选最短"的土办法,去年现代汉语考试我就靠这招蒙对两道题。但要注意,这种技巧只适用于完全没头绪的题目,平时还是要扎实复习。

最关键的秘诀其实是考前一天去考场踩点。去年有个哥们因为找不到教室耽误了半小时,说一千,道一万作文只写了200字。建议提前查好交通路线,带两块机械表(防止考场没钟),穿件带大口袋的外套(方便装复习资料候考时看)。

自考考场遇到不会的题怎么办?老监考员教你三招

自考考场遇到不会的题怎么办?老监考员教你三招

第一招,稳住心态,先给难题“让个路”

很多考生一遇到不会的题,立马跟它杠上了——反复读题干、拼命回忆知识点,结果花了十几分钟还是没头绪,反而耽误了后面会做的题目。老监考员打了个比方,“考试就像开车,遇到路障得先绕过去,不能直接撞上去。”

正确做法是,

1. 快速扫一眼题目,判断是否需要大量计算或复杂推导。

2. 如果30秒内没思路,果断在题号前画个三角符号做标记。

3. 继续往后做自己熟悉的题目,把能拿的分先攥在手里。

有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个考生在论述题上卡了半小时,对了交卷时后面三道案例分析题全空白。其实那三道题的知识点他都会,只是没时间写了。这种“因小失大”的情况,每年考场都在上演。

第二招,化整为零,从题目里“挖线索”

有些题目看似完全陌生,其实藏着解题钥匙。老监考员提醒,“自考出题有规律,题干里经常埋着知识点提示。”

试试这三个方法,

拆解问题关键词,比如题目出现“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八成是考马原;提到“立法程序”“行政行为”,多半是法律基础题。

联想章节框架,回忆教材目录,这道题可能属于哪个章节?相关知识点有哪些?

借力其他题目,后面的选择题选项里,有时会藏着前面大题的术语或公式。

去年有个学生遇到不会的计算题,后来在做选择题时发现有个公式正是解题需要的,马上返回去解出了大题。这种“题目互助”的情况并不少见。

第三招,科学检查,给难题“二次机会”

做完所有会做的题目后,至少留出20分钟回头攻坚。这时候要注意策略,

1. 优先处理“半会半不会”的题,比如知道解题步骤但计算卡住的、能写出理论要点但缺少例证的。

2. 选择题绝不留空,哪怕用排除法蒙一个选项,也有25%的正确率。

3. 大题分步抢分,文科题按点写关键词,理科题写相关公式,说不定就能蹭到步骤分。

曾有个考生在管理学原理考试中,对一道10分的组织设计题毫无头绪。但他把记得的所有组织结构类型列出来,再结合题干中的“扁平化”“分权”等关键词,竟然拿到了6分的基础分。

考场如战场,比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应变能力。记住这三招,下次遇到拦路虎时,你绝对能比旁边慌神的考生多抢回十几二十分。学姐提醒大家,考前把文具、准考证准备好,开考后前五分钟先把姓名考号填清楚,这些老生常谈的细节,关键时刻能让你保持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