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收到不少考生留言:"老师,我准备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但网上有人说要考12门,有人说15门,到底哪个说法准?"作为有八年自考辅导经验的老师,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清楚这个事儿。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新公布的《2024年自学考试专业计划》,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标准考试科目为13门。具体包括:

1. 公共基础课(3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英语(二)或第二外语

2. 专业核心课(8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语言学概论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美学

比较文学

3. 选修课(2选2):

民间文学概论

影视文学

训诂学

文献学

这里要特别注意三个易错点:第一,英语基础薄弱的考生可选考日语、俄语等第二外语;第二,部分省份要求加考应用写作(如广东);第三,专科非中文专业毕业的,可能要加考古代汉语(如北京)。建议大家在省教育考试院官网下载最新考试计划表核对。

去年带过一个广西考生小张,他原本以为只用考11门,结果漏看了选修课要求。好在考前三个月发现及时补报,才没有耽误毕业。所以建议大家做科目规划时,按这个公式计算:公共课(3)+专业课(8)+选修课(2)+加考课(按各省规定)=总科目数。

关于免考政策要重点提醒:持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可以免考英语(二),但要注意证书有效期。有个学生小王,拿着十年前考的CET4证书申请免考被拒,说一千,道一万不得不突击备考英语(二),这就很吃亏了。

说一千,道一万给大家支个招:备考时可以按"3+5+3"的节奏来安排。前3门先考公共课打基础,中间5门主攻专业核心课,说一千,道一万3门处理选修课和加考课。这样分阶段攻克,既不会感觉压力太大,又能保证两年左右考完所有科目。

汉语言自学考试一般多久能拿证?

汉语言自学考试一般多久能拿证?

一、先搞明白考试的基本规则

汉语言专业(本科段)通常要考11-15门科目,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文学这些专业课,再加公共课和毕业论文。每个省的考试计划略有不同,但大框架基本一致。每年4月和10月两次统考,每次最多能报4门,部分地区1月7月还有加考机会。

二、影响拿证速度的三大关键

1. 考试规划水平:会安排考试顺序的人能省半年时间。比如先把每次开考的公共课报满,专业课按难易搭配着考,避免出现对了剩下一门难课卡住的情况。

2. 学习效率高低:每天能保证2小时有效学习的,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进度快一倍。有个朋友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就用零碎时间听音频讲义,两年半也考完了。

3. 补考运气成分:挂科就得等半年重考。有个真实案例:有人考《古代汉语》连挂三次,每次都得等半年,光这一门就耽误一年半。

三、实际操作中的提速技巧

教材别死磕:重点看考试大纲里标记“掌握”“应用”的部分,历年真题里重复率高的知识点优先背

组队学习更高效:加几个靠谱的学习群,互相分享笔记。有人把《现代文学史》整理成时间轴表格,群里传开后大家复习效率都提高了

善用免考政策: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可以免考英语二,能省下半年时间。但要注意有些主考院校免考英语二后要加考其他科目

四、不同情况的时间参考

理想状态:每次考试报满4门且全过,1.5年考完笔试+半年论文答辩,2年左右拿证(广东、江苏等加考次数多的省份可能更快)

普通进度:平均每次过2-3门,加上补考耽误,大概需要3年

特殊情况:工作变动大或常挂科的,拖到4年以上的也有

学姐提醒几个容易踩的坑

1. 别轻信““抱过”班”,真有捷径主考院校早发现了

2. 跨专业报考可能要加考2-3门基础课,这个时间要算进去

3. 毕业论文别拖到对了,考过8门就可以联系导师准备了

4. 申请毕业证每年只有两次机会,错过就得等半年

说实在的,汉语言自考就像跑马拉松,既考验耐力又讲究策略。身边认识最快拿证的是个中学语文老师,用1年8个月考完全部科目,关键是把教学内容和考试知识点结合起来复习。最慢的是个全职妈妈,断断续续考了5年,但人家现在开作文培训班用得上的还是自考学的知识。所以说,时间长短固然重要,但学到真本事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