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报自考但不知道选啥专业?看完这篇你就懂了!"收到不少考生私信,发现大家普遍存在三大困惑,专业目录不透明、选择标准不明确、容易掉坑选错方向。作为带过500+自考生的辅导老师,今天手把手教大家选专业。
一、自考专业到底有多少种?
打开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你会发现自考专业大致分为五大门类,
1. 文经类,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法律事务(最省时省力的选择)
2. 实用类,计算机应用、会计学、市场营销(就业面广但考试难度高)
3. 教育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考教资必备)
4. 医护类,护理学、药学(需相关从业证明)
5. 新兴类,网络与新媒体、大数据管理(企业认可度正在提升)
二、选专业要盯准这三点
去年我带的小王就是典型案例,他在物流公司工作,本想跟风报汉语言文学,我建议他改报物流管理。结果2年考完13门,现在已升任区域主管。记住这三个黄金法则,
1. 现有工作用得上>未来可能用得上
2. 考试通过率>专业热门度
3. 主考院校位置>院校名气
三、这三类人建议暂缓报名
1. 工作频繁出差族(每年4/10月统考必须本人到场)
2. 专科学历以下者(直接报本科可能无法毕业)
3. 想考公考编的注意(认准法学、汉语言等岗位多的专业)
别忘了,2024年起多地停考了英语(二)替代方案,想拿学位证的现在要抓紧。建议优先选择有过程性考核的院校,平时分最高能加17分!
自考选错专业白考三年?这些雷区要避开
每年都有自考生因为选错专业浪费时间和精力,考了三四年才发现方向不对。自考选专业真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今天就跟童鞋们儿唠唠那些容易踩的坑,手把手教你挑对路子。
一、跟风选“热门专业”最吃亏
很多人一开口就问,“现在什么专业最好考?哪个专业最吃香?”结果扎堆报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其实热门专业未必适合所有人,比如有些同学数学差得要命,听说计算机工资高非要硬着头皮报,结果《高等数学》考了三次都挂科。记住,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最适合”的,得看自己底子和兴趣。
二、工作用不上的专业慎选
有个在工地干了八年的老哥,非要报个日语专业,说是圆大学梦。结果考了两年半,证书是拿到了,但工作上用不着,转行又没经验,现在证书在抽屉吃灰。建议上班族优先选和现在工作相关的专业,比如做会计的继续深造会计学,干教育的选教育学,实实在在能用上才是硬道理。
三、基础差别碰“硬骨头”专业
见过太多人低估了某些专业的难度,
法律专业要背的条文比新华字典还厚
英语专业考不过专八等于白学
建筑工程要啃十几门力学和制图
要是初中数学都搞不明白,千万别挑战理工科。基础薄弱的建议选文科类,像人力资源管理、学前教育这些专业,考试科目少,通过率高。
四、轻信“一年拿证”的都是冤大头
某些机构吹嘘“不用学习”“全程托管”,结果收完钱就玩消失。去年有个姑娘报了某机构的““抱过”班”,钱交了两万八,三年过去了连准考证都没见着。记住,自考是全国统考,考场有监控,哪有什么捷径?老老实实复习才是正路。
五、不看考试计划直接掉坑里
选专业前必须查清楚四件事,
1. 主考院校每年开考几次(有的专业一年只考两次)
2. 实践课怎么安排(有的要回校本部考试)
3. 要不要考高数英语(能避则避)
4. 毕业论文要求(有些学校卡得特别严)
比如某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突然取消加考政策,导致上百名考生要多考三门课,这就是没及时看通知吃的亏。
六、忽视毕业后的实际用处
想考公的要注意,法学、汉语言文学岗位选择多;想快速拿证的选科目少的专业;打算考研的得看目标院校是否承认自考学历。有个哥们儿考了艺术设计本科,结果想评职称时发现专业不对口,又要重新考第二学历。
重要提醒,
1. 别光看专业名称好听,要查具体的考试科目表
2. 跨专业报考的提前问清楚加考规则
3. 停考过渡期的专业千万别报(随时可能停考)
4. 实践课多的专业慎选(上班族根本没时间跑学校)
选专业就像找对象,光看外表没用,得看合不合适。建议多翻翻省教育考试院的官方文件,找考过的师兄师姐取经,千万别自己瞎琢磨。现在很多省都能查历年真题,先下载几套目标专业的试卷试试水,做两套题比听一百句建议都管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