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重庆邮电大学保研,很多同学第一反应是"成绩好就行",其实这里头门道可多了。去年我们宿舍一朋友就吃了闷亏,明明专业排名前10%,结果因为英语六级差3分被刷下来。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清楚,重邮保研到底卡哪些硬杠杠。
第一道门槛是专业排名。计算机、通信这些热门专业,前15%才有资格敲门,冷门专业可以放宽到前25%。但注意!这个排名是按加权平均分算的,选修课分数也会计入总评。
第二关英语水平。今年新规要求必须过六级,425分是生死线。有个取巧的办法,如果六级差几分,可以用雅思6.0或托福80分替代,这个政策很多人不知道。
第三看竞赛加分。重点看"挑战杯"、"数学建模"这些A类赛事,省二等奖能加0.3分,国赛三等奖直接加1分。提醒大家,校级竞赛加分最多累计0.5分,别光盯着小比赛。
第四要推荐信。两封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推荐信是标配,最好找带过竞赛或项目的老师。去年有个同学找了院长写推荐信,结果因为院长没教过他课程,直接被判定无效。
对了是材料截止时间。每年9月10号系统关闭,但各学院实际截止日期会提前3-5天。建议最晚8月20号前备齐所有材料,去年光电学院有个同学9月5号交材料,结果被告知名额已满。
我强调一点,重邮这两年新增了心理测试环节,虽然不计分,但测评结果异常的会被约谈。去年就有个学霸因为焦虑指数偏高,被要求提供三甲医院证明。
重邮推免生导师选择门道
选导师这事儿,对重庆邮电大学的推免生来说,可能比考试还让人纠结。毕竟导师直接关系到未来两三年的学习状态、研究方向甚至职业方向。下面这份“非官方诀窍”,结合往届学长学姐的真实经验,帮你避开雷区,找到合拍的导师。
一、先摸清导师的“硬指标”
别急着看导师职称高低,重点看这两点,
1. 研究方向是否对口
去学院官网查导师近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尤其是近3年的动态。有的导师可能早年研究A领域,现在重心已转向B方向。
举个真实例子,去年有位学长原本想跟某导师做物联网,结果发现导师团队实际主攻智慧医疗应用,和预期差异较大。
2. 项目资源与学术产出
横向项目多的导师(比如和企业合作的课题),实践机会多,但可能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在项目开发上;纵向项目(国家基金等)为主的导师,学术要求更严格,适合想深造的同学。
二、别忽视“软实力”,性格与相处模式
实验室的氛围,70%由导师风格决定,
“放养型”导师,适合自律性强、有明确规划的同学。比如计算机学院的王老师,每周组会只讨论进展,平时自主安排时间,但毕业论文要求极高。
“细节控”导师,通信专业的李教授会亲自改学生论文的标点符号,适合需要督促的同学,但抗压能力得强。
“项目导向型”导师,像自动化学院的张老师团队,常年接企业项目,好处是补贴多、积累实战经验,缺点是可能压缩科研时间。
建议,提前联系导师课题组的师兄师姐,直接问,“平时几点下班?”“导师会不会突然周末开会?”这些细节比官网介绍更真实。
三、实验室“隐形福利”影响体验
1. 硬件条件,
人工智能实验室的GPU服务器是否够用?做硬件的团队实验设备是否齐全?去年有学生因实验室仿真软件版本老旧,耽误了三个月进度。
2. 师兄师姐的“存活率”,
留意课题组延毕情况。如果往届普遍延毕半年以上,慎选(除非你确定自己能卷)。
3. 地理位置,
重邮部分实验室设在南山校区,有的在产业研究院。如果导师常要求去渝中区某合作企业驻场,通勤时间也要纳入考虑。
四、三个实操技巧帮你“别上当”
1. 反向调研法,
在知网搜导师名字+“致谢”,看毕业生在论文致谢里怎么写导师。比如有位学生写道“感谢导师凌晨2点帮我修改代码”,这种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2. 饭局社交法,
联系目标课题组的学长学姐时,别说“想咨询”,直接问“能不能请你吃顿食堂?”面对面聊半小时,比线上问10个问题更有效。
3. 保底策略,
提前联系2-3位意向导师,按优先级排序。如果第一志愿导师迟迟不回复,别犹豫,48小时内联系下一位。
五、特殊情况的处理建议
跨专业选导师,比如从电子跨到计算机,优先选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如医学院某导师同时带生物医学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方向)。
年轻导师vs资深教授,
刚引进的海外归国导师往往资源新、指导时间多,但人脉可能不如老教授;
资深教授通常社会资源丰富,但可能由课题组小导师直接带学生。
学姐提醒,9月推免系统开放前,很多导师的招生名额已被夏令营学生预定,所以现在就要开始行动。直接发邮件不如先加微信(可通过学长学姐或学院教师通讯录获取),一句话自我介绍+研究方向契合点,成功率更高。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