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成功出国留学,回国就业反而更难?"这是我在某高校论坛看到的一条高赞吐槽。作为经历过保研、留学、回国三重关卡的老学姐,今天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件事。

先说现状,2023年教育部数据显示,国内保研推免率平均达17.8%,但选择保研留学的群体中有43%在回国后遭遇求职尴尬。我当年就是通过学校推免项目去了英国读研,结果回国找工作发现三大现实问题,

第一关,学历认证陷阱。国外很多1年制硕士课程设置和国内不同,比如我读的市场营销专业,有门必修课是《数字营销实践》,但国内用人单位更认《消费者行为分析》这类传统课程。建议提前对照国内专业目录选课,最好保留课程大纲中英文对照版。

第二关,时间差难题。国内秋招9月启动时,很多留学生还没拿到毕业证。我同学王磊去年就因为毕业证发放时间错过四大招聘,后来通过做项目实习生才转正。现在很多企业接受预毕业证明,但要主动联系HR确认。

第三关,信息差困境。国内保研推免政策每年都在调整,比如今年新增了"双一流学科直推"政策。我表弟去年通过这个渠道去了新加坡,结果发现目标院校不在当地企业招聘名单。建议关注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和留学服务中心的实时更新。

重点说说补救措施,①建立国内人脉网,我每周参加两次线上行业分享会;②考取国内证书,比如我考了互联网营销师资格证;③提前半年关注校招,很多企业现在都有"留学生专属通道"。

我强调一点,今年开始,上海、深圳等地出台新规,推免留学生的学分转换要提前备案。我学妹张悦就因没及时办理,耽误了半年学历认证。具体操作可以咨询学校国际处,千万别自己闷头搞。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保研留学就像买联程票,既要把握好国内推免的时间节点,又要规划好国外学业进度。我整理了《保研推免全流程时间表》和《留学生学历认证材料清单》,需要的同学可以私信我。

保研和考研哪个更有优势?

保研和考研哪个更有优势?

一、保研的门槛比想象中高

保研表面上看起来轻松,不用参加统考就能读研,但实际上门槛相当高。大部分学校的保研名额不超过专业人数的15%,有的热门专业甚至只有前5%能拿到资格。这意味着你从大一开始就要保持每门课85分以上,不能有任何挂科记录。我认识个学妹,为了保研资格连续三年每天泡图书馆,连周末都不敢放松,对了因为一门选修课考了79分,直接失去保研资格。

保研流程也复杂得很。除了成绩达标,还要参加目标院校的夏令营,准备论文、推荐信、科研成果。去年我室友申请某985高校夏令营时,光个人陈述就改了十几遍,还自费跑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刷履历。

二、考研的辛苦都在明面上

考研的难处是肉眼可见的。每天6点起床背书,政治英语专业课轮着来,做过的真题试卷能摞半人高。去年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考研专区,到了11月份满地都是咖啡袋和眼药水瓶子。但考研有个好处就是选择自由——你可以跨专业报考,能冲刺更好的学校,就算本科成绩一般也有逆袭机会。

要注意的是考研越来越卷了。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474万,但录取率只有16%左右。特别是计算机、金融这些热门专业,400分以上的大神比比皆是。有个考了三年才上岸的学长说,他现在看到肖秀荣1000题都会条件反射想吐。

三、关键要看个人条件

家里条件允许的话,建议优先争取保研。毕竟不用经历统考的折磨,还能提前半年联系导师进实验室。但如果你属于下面这些情况,可能更适合考研,

1. 本科学校一般,想通过考研冲击985/211

2. 前三年成绩中游,离保研线差得有点远

3. 想换个更有前景的专业

4. 抗压能力强,能接受半年以上的高强度备考

有个现实情况很多人不知道,现在很多保研生也会偷偷准备考研。毕竟保研只能报3个志愿,万一都落空就傻眼了。去年我们系有个学霸同时拿到保研资格和考研初试400+,对了选了清华的直博项目。

四、“上岸人”的血泪经验

1. 想保研的同学大二就要开始刷六级分数,550分以上才算有竞争力

2. 考研别盲目跟风报班,很多网课资源其实B站都能找到

3. 保研面试最怕"简历造假",写在材料里的项目必须能说清细节

4. 考研调剂水深得很,不如一志愿直接报稳妥的学校

5. 导师资源比学校排名更重要,这点保研生选择余地更大

对了说个扎心的事实,不管是保研还是考研,现在好学校的名额都在向推免生倾斜。某985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去年统考招生计划直接砍掉一半。所以能保尽量保,实在保不上再考虑考研,两手准备最保险。

记住,没有哪种选择是完美的。保研的可能在遗憾没冲更好的学校,考研上岸的也许在后悔错失工作机会。关键要想清楚自己未来三五年到底要什么,别看别人怎么选就跟着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