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朋友的私信,"想用同等学力申硕拿学位,但完全不知道从哪开始?"今天一同事就手把手教大家,从报名到拿证的全流程注意事项,都是我这些年亲眼见证过的真实案例个人觉得。

首先要明确,同等学力申硕确实是职场人提升学历的捷径。但注意这三个关键点,第一,报名前必须确认学校在"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有备案;第二,研修班结业≠硕士学位,必须通过5月统考和论文答辩;第三,工作满三年是从拿到学士学位开始算,不是按毕业证时间。

去年有个学员就是吃了时间的亏。他2019年6月拿到本科毕业证,但学位证是2020年1月才补发,结果今年报名时发现工作年限不够。这种情况建议提前跟学校沟通,有些院校允许先修学分再考试。

关于考试科目,多数专业考外语+学科综合。但像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可能只考外语。这里有个小窍门,选择小语种考试(日语/俄语)通过率更高,但要注意目标院校是否认可。

我强调一点,现在很多机构宣传的"免试入学"容易让人误解。实际是免入学考试,但后续的统考和论文一个都不能少。去年某985院校就有37%的学员卡在论文环节,所以提前联系好导师特别重要。

说到费用,除了2-4万的学费,还有统考报名费、论文指导费等隐性支出。建议选择当地教学点,能省下不少交通住宿费。比如北京某高校在深圳设点,学费直接比本部便宜8000元。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真实案例,我表弟在银行工作,去年通过这个方式拿到金融学硕士。他的经验是,每周固定三个晚上学习,利用碎片时间刷真题APP,考前两个月集中突破高频考点。现在行里竞聘主管,这个学位直接加了5分考评分数。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通过率怎么样?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通过率怎么样?

很多人工作后想提升学历,但又不想辞职读全日制研究生,这时候“同等学力申硕”就成了热门选择。但一提到考试,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通过率到底高不高? 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在的,用数据说话,再分享些“老江湖”的经验。

一、通过率到底有多少?

我明告诉你,全国平均通过率在30%-50%之间,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会有差异。比如,

外语科目,通过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英语,部分院校能达到60%以上;

学科综合,像法学、教育学这类覆盖面广的科目,通过率可能降到30%左右;

地区差异,北上广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地区,通过率普遍高于偏远省份。

不过,这个数据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些高校为了提高申硕成功率,会在考前提供针对性辅导,学生跟紧节奏的话,通过率甚至能拉到70%以上。说白了,选对学校、跟对方法,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二、为啥有人轻松过,有人总挂科?

通过率的高低,主要看这几点,

1. 考试难度到底大不大?

同等学力申硕的全国统考,一般考外语+学科综合两门。

外语,英语难度介于四级到六级之间,重点考阅读、翻译和写作。基础弱的人突击背单词、刷真题,半年时间足够补上短板。

学科综合,考的是专业基础,比如管理学考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内容。☆复习范围广但不深☆,重点是把教材框架吃透,别死磕细节。

2. 备考时间够不够?

大部分考生是在职备考,时间紧张是通病。但根据经验,每天抽出1-2小时,坚持3-6个月,过线基本没问题。最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临近考试才突击,自然容易挂科。

3. 复习方法对不对路?

很多人复习时容易踩坑,

光看教材不做题,考试题型和教材例题差别大,不做真题等于“盲考”;

盲目报班,有些机构课程内容灌水,反而耽误时间;

忽略错题整理,同一类题反复错,效率直接打对折。

三、“老江湖”教你3招提高通过率

1. 分阶段复习,别想一口吃成胖子

第一阶段(1-2个月),通读考试大纲,整理知识框架,重点标记高频考点;

第二阶段(2-3个月),狂刷近5年真题,每道错题都要搞懂解题逻辑;

第三阶段(1个月),模拟考试环境,掐时间做题,训练答题速度。

2. 学会“投机取巧”

外语作文背模板,准备好开头、结尾的万能句,考试直接套用;

学科综合抓重点,比如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几乎每年必考;

利用碎片时间,通勤时用APP背单词,午休时听知识点音频。

3. 别把考试想得太难

很多人考不过,其实是输在心态上。比如总担心“考不过丢人”“复习不完”,反而影响发挥。说白了,这考试及格就行(60分过线),不需要你考满分。考前一个月多做模拟卷,估分能稳定在65分以上,基本就稳了。

四、一些小提醒

关注学校政策,有些高校允许保留4年成绩,万一挂科可以补考,别轻易放弃;

别轻信““抱过””机构,考试没有捷径,踏实复习才是王道;

利用免费资源,比如中国教育考试网、高校官网公布的历年真题,比花钱买资料更靠谱。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的通过率,关键看你愿不愿意下功夫。基础差没关系,就怕一边抱怨“通过率低”,一边懒得翻书。身边不少朋友白天上班、晚上啃书,对了照样拿证。所以,别纠结通过率数字,先问问自己,☆“我到底花了多少时间认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