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问我,"想在职读研,非全和同等学力到底怎么选?"作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两种方式的区别。

先说非全日制研究生,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非全"。它和全日制一起参加12月统考,毕业拿双证(学历证+学位证)。但注意了!现在很多学校把上课时间改成了周末+寒暑假集中授课,像北京某985高校的管理类专业,去年直接取消了线上课,必须到校打卡。这对异地考生来说,交通住宿都是实打实的开支。

再来看同等学力申硕,这个不用参加统考就能入学。但注意有个"先上课后考试"的流程,要拿到硕士学位证,必须通过5月的全国统考。有个朋友去年在某财经大学读这个,结果发现统考英语难度堪比六级,专业课考试范围比想象中广,考了两次才过。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免联考项目,目前确实有部分中外合办院校可以直接申请入学。但要注意教育部涉外监管网的认证名单,去年就有考生报了某机构的"免联考硕士",结果发现毕业证在国内根本用不了。

给准备报名的朋友三点建议,

1. 非全适合能保证到校上课的本地考生,尤其是体制内需要双证的

2. 同等学力适合单纯想提升专业能力的企业人员

3. 报免联考项目要查清中留服认证情况

下个月就要开始2024年的报名了,建议大家先上学校官网查最新招生简章,特别是上课方式和认证要求。去年某高校临时取消线上授课,导致上百名外地考生被迫退学,这个教训一定要吸取。

在职研究生学费20万到底值不值?

在职研究生学费20万到底值不值?

一、20万的学费到底贵不贵?

咱先算笔明白账。国内TOP10高校的MBA普遍要25-35万,EMBA更是50万起步。对比普通全日制研究生每年8000左右的学费,确实贵得离谱。但要注意,在职项目的成本不止是教授工资——周末的专家讲座、企业参访的包车费用、案例讨论用的茶歇点心,这些隐形开支都在学费里。北京某985高校的教务主任透露,他们聘请的实战导师课时费高达8000元/天,这些成本最终都会摊到学费里。

二、掏这个钱能换来啥?

隔壁王姐去年咬牙报了某校金融硕士班。她现在手机里存着300多个同学微信,有投行总监也有创业公司CEO。上周她牵线促成了两家学员企业的合作,光提成就抵了半年学费。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在制造业干了八年的李哥发现,他的工程管理硕士同学基本都是同行,人脉拓展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关键得看,你的行业是否需要密集的人际网络?同学群体质量是否匹配你的需求?

三、真金白银能变成真本事吗?

某互联网大厂HR跟我掏心窝子,他们招技术岗根本不在意学历,但选拔管理岗时,看到在职研究生学历确实会多看一眼。特别是系统学习过管理课程的人,在带团队、做决策时明显更有章法。但搞设计的刘姐就吐槽,她花18万读的艺术管理硕士,教的都是十年前的理论,还不如自己报的999元线上课实用。所以值不值,得看课程有没有干货,教授是实战派还是理论派。

四、这钱花得肉疼怎么办?

现在很多高校和银行合作搞教育分期,有的甚至承诺"就业保障计划"。但别急着签合同,先算清楚,如果月供占你收入三分之一以上,压力就太大了。深圳的吴哥分享了妙招——他选了学费分三期付的学校,用年终奖覆盖了大部分支出。还有个取巧的办法,看看你所在城市的人才补贴政策,杭州余杭区就给在职硕士报销过70%学费。

五、不花这钱还有别的路吗?

其实现在很多企业认可行业认证证书,PMP项目管理认证才3000多,CFA虽然贵但全球通用。搞IT的小陈考了云计算架构师证书,工资直接涨了40%。要是冲着升职去,不如直接和领导沟通,有的单位会资助员工读研,前提是签个"卖身契"约定服务年限。

站在写字楼落地窗前看车水马龙,每个人心里都有本账。有人算出了仕途坦荡,有人换来了资源满仓,也有人发现这不过是张镀金纸。说到底,值不值就像买股票,既要看大盘走势,更得掂量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你准备好押上这20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