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员问我,"老师,非全读研是不是没人管哈?"这话让我想起去年有个在职学员,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熬夜改论文,对了答辩时导师还专门给他调了时间。你看,非全研究生不仅配导师,很多导师反而更照顾在职学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样,入学后都要选导师。我接触过985高校的几位导师,他们带非全学生有三个原则,
1. 论文开题必须见面聊3次以上
2. 每月至少1次线上指导
3. 寒暑假可以集中指导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某双一流高校的会计专硕非全学生,导师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不仅指导论文,还带着参与实际项目,对了这个学生顺利入职导师所在公司。所以说选对导师太关键了,给大家三个建议,
优先选有产业经验的导师
提前打听导师带非全学生的历史
主动说明自己的工作性质
常见问题我也帮大家整理好了,
Q,导师会区别对待非全学生吗?
A,现在90%的院校都执行相同培养标准,我有个学生在武大读非全,导师要求他和全日制一起开组会。
Q,工作太忙没时间找导师怎么办?
A,建议选择弹性指导方式的导师,比如周末集中指导或线上沟通。中南大学就有"周末导师"制度。
Q,导师能帮忙解决工作问题吗?
A,这个要看具体情况。我认识的一位国企中层,他的导师就帮忙优化了单位绩效考核方案。
对了说句大实话,非全读研就像订制西装,关键要找到合身的导师。别怕主动沟通,我带的学员里,那些经常给导师分享工作案例的,对了论文都写得特别扎实。
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难吗?
一、毕业要求“放水”还是“严格”?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样,毕业必须完成学分、通过论文答辩。两者的毕业标准在教育部规定中是统一的,不存在“更容易毕业”的说法。不过,不同学校的具体要求会有差异。比如,部分高校对非全学生的课程考勤可能稍宽松,但论文质量绝不会降低门槛。
身边有朋友读非全,导师明确说,“论文盲审和全日制一个标准,数据、逻辑、创新性不够的直接打回。”所以千万别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该下的功夫一点不能少。
二、时间精力怎么分配?
非全学生最大的难点不是考试或论文本身,而是平衡工作、生活和学习。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周末写作业是常态。如果工作经常加班或需要照顾家庭,很容易顾此失彼。
建议入学前做好规划,
1. 提前和单位沟通,争取减少临时加班,利用年假应对考试或论文冲刺期;
2. 利用碎片时间,通勤路上听课程录音,午休时整理笔记;
3. 组队互助,和同学分工查资料、分享重点,效率更高。
三、论文卡人最多的环节是啥?
论文从开题到答辩,最常出问题的有两点,
选题不接地气,非全学生有工作经验,但有人为了“求新”选纯理论课题,结果数据难收集,分析不深入。导师更看重“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结合本职工作的案例改进、行业痛点分析。
数据来源不扎实,有人直接用公司内部资料,但缺乏授权或脱敏处理,直接被判定学术不端。田野调查、问卷采样这些基础活,再麻烦也得亲自做。
四、导师“放养”怎么办?
非全学生普遍反映,导师指导频率比全日制低。有些导师觉得你有工作经验,默认你“能自己搞定”。这时候一定要主动,
1. 定期邮件汇报进度,哪怕只写200字;
2. 遇到卡壳直接带着方案找导师,比如,“老师,我觉得A方法行不通,试了B和C,您看哪个更合适?”;
3. 同门师兄姐的经验很重要,多请教他们避坑的技巧。
五、哪些人更容易毕业?
从往届情况看,顺利毕业的人通常有这些特点,
目标明确,比如为了升职加薪、转行储备,动力足;
执行力强,把学习任务拆解到每周,不拖到说一千,道一万;
善用资源,比如找同事帮忙发问卷、用行业会议积累数据。
六、实在没时间怎么办?
如果工作变动或家庭原因确实无法继续,可以申请延长学制。大部分学校允许最长5年内毕业,比全日制灵活。不过重修学分或延期答辩可能额外收费,具体要看学校规定。
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没有捷径,但也没有想象中可怕。关键是根据自身情况提前规划,把功夫用在平时。如果已经做好“白天打工人,晚上读书人”的心理准备,那就大胆行动吧!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