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很多体制内的朋友都在打听在职法学博士的消息,尤其是想拿双证但不想参加联考的。今天就跟大家唠点实在的,别被网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忽悠了。
先划重点,现在确实有4所高校保留了在职法学双证博士项目,注意是"双证"不是单证!毕业证学位证都有,学信网可查的那种。不过有两个硬性条件,①必须是在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上班的报不了;②得有五年以上法律相关工作经验,临时转行的不行。
免联考不等于不考试,入学还是要参加院校自主命题考试的。去年有个在司法局工作的学员跟我吐槽,他考的那所学校刑法学方向,专业课考了三大本指定书目,还有英语小论文写作。不过好在面试占60%比重,工作成果和实务经验能加分。
上课方式分两种,周末班每月集中2次,寒暑假班每年集训20天。重点提醒下,2025年3月教育部要出新规,部分院校的培养方案可能会调整。像西南某高校已经明确,从2025级开始增加200小时线上课程,这对异地工作的倒是好事。
费用方面差别挺大,北京某校全程18.8万,武汉的同类型项目才12万。但注意看收费明细,有的学校会把教材费、答辩费另算,说一千,道一万一共可能多出两三万。建议优先选学费一次性缴清的院校,避免后期加收杂费。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这项目最适合35岁左右的体制内骨干,既能提升学历又不耽误晋升。刚工作的小年轻不建议急着读,等有了一定职务再申请会更划算。要是你现在正纠结选哪所学校,建议先对照下自己单位的职称评定要求,有的省份只认本地高校的博士学历。
公务员读在职博士,单位不认怎么办?
有朋友一朋友跟我吐槽,他辛辛苦苦读了三年在职博士,结果单位评职称时不认这个学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窝火,毕竟周末上课、熬夜写论文的苦都吃遍了,说一千,道一万落得个"不被承认"的结果。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事,说说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破。
一、为啥单位不认账?
1. 审批程序没走对,有些单位要求提前报备进修计划,得先填申请表走流程。一同事当年就是觉得麻烦直接报名了,结果毕业证到手后才发现没走完审批程序。
2. 学校资质存疑,部分培训机构打着"在职博士"旗号招生,实际上发的证书在学信网查不到。某县局的小王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读的某机构博士班说一千,道一万发现是研修证书。
3. 专业不对口,财政局的老李读了个哲学博士,结果申报高级职称时被告知专业与岗位不符。单位有明确规定,继续教育必须与现职工作相关。
4. 经费报销惹的祸,有的单位要求自费读博不能享受待遇,而签了培养协议的定向生才有资格。南方某市局就发生过职工自费读博后,因未签协议导致学历不被承认的案例。
二、补救措施看这里
先翻文件,把单位《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职称评审细则》找出来仔细看。去年省直某单位的小刘就是翻出2019年修订的文件,发现自己符合"双证博士享受副高待遇"的规定。
找人事唠嗑,带着毕业证、学位证、课程表去人事科沟通。记得把毕业论文和科研成果也带上,某区发改委的小赵就是这样证明了自己博士研究的课题与本职工作相关。
补办手续,如果确实是程序问题,赶紧补交《在职进修申请表》。中部某市税务局的案例显示,有干部通过补办审批程序,最终赶上了当年的职称评审。
曲线救国,实在不行就用本科或硕士学历申报,把博士学历当加分项。某厅局的老王虽然博士学历没被承认,但凭着读博期间发的5篇核心论文,照样评上了正高职称。
三、防患未然划重点
1. 报名前务必打报告,最好拿到盖红章的书面批复
2. 选择双证博士项目(学历证+学位证),避开单证班
3. 优先考虑与单位有合作培养协议的高校
4. 每学期主动向主管领导汇报学习进展
5. 读书期间多发表与工作领域相关的论文
四、特殊情况处理
遇上领导换届不认前任承诺的,可以找工会或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去年某市就有通过信访途径成功解决学历认证问题的案例。要是遇到"土政策"卡人,比如要求必须脱产读博的,可以引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据理力争。
读在职博士本来就是件费时费力的事,千万别栽在程序问题上。建议准备深造的朋友,先把单位规章制度研究透,必要时拉着人事科的同事一起看招生简章。毕竟花好几年时间读个书不容易,别让辛苦付出打了水漂。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