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很多咨询电话,上来就问"老师哈,我本科毕业十年了还能读研吗"。今天就拿金融专业举个例,给大家讲讲同等学力申硕到底怎么回事。这个项目特别适合在银行、证券所上班的朋友,既不耽误工作,又能拿硕士学位证。
想报名的朋友得注意三个硬指标,必须本科毕业满三年,有学士学位证,工作单位开证明。去年某股份制银行的项目经理张姐就踩过坑,她自考本科没学位证,对了白忙活三个月。这里提醒大家,专升本的同学一定要确认自己有没有学位证。
流程其实不复杂,3月官网注册→4月现场确认→5月统考→7月查分。关键是统考只考专业课和英语,英语难度大概四级水平。去年我带的学生里,42岁的王哥英语丢了十几年,突击背了两个月高频词汇,61分压线过。他说秘诀就是抓住阅读理解这个得分大头。
费用这块要睁大眼睛,不同学校差别很大。比如某财经名校全程收费8万,但中部某省属高校才3.6万。有个真实案例,李会计图便宜报了外地班,结果发现要每月飞过去面授,交通费比学费还高。建议优先选本地教学点,实在没有再考虑网络班。
现在说说哪些人最适合读,首先是金融系统内需要评职称的,像银行支行长、证券公司部门主管;其次是准备跳槽到国企总部的,有个硕士学位竞聘时确实加分;还有就是家里孩子准备留学的,家长学历提升对申请名校有帮助。但要是想靠这个转行做投行,劝你还是考全日制更实在。
常见问题集中在这几点,结业证和学位证区别?结业证是研修班证明,学位证和全日制一样学信网可查。能不能考博士?完全可以,去年就有学员成功申请了985高校的博士项目。要不要发论文?大部分学校要求省级期刊就行,有些还能用工作个人觉得替代。
学姐提醒2024年新政,新增思政课考核,部分院校取消网络班。建议早报名早占位,现在很多高校的秋季班已经开始审核材料了。有疑问可以直接打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电话,比中介靠谱得多。
同等学力申硕费用陷阱大公开
一、报名费里的“文字游戏”
不少机构会以“低门槛报名”吸引人,比如宣传“报名费仅需500元”。但等你交了钱,才发现这500元只是“初审费”,后续还有“材料审核费”“学籍注册费”等一堆名目,杂七杂八加起来可能超过2000元。
“躲坑”建议,交钱前一定问清楚报名费包含哪些项目,要求对方白纸黑字写进合同。如果对方含糊其辞,大概率有问题。
二、课程费外的“隐藏消费”
课程费是申硕的大头,一般在2万到5万之间。但有些机构会玩“拆分收费”的把戏——先收基础学费,后期再以“考前辅导”“重点资料”等名义加收费用。更坑的是,部分必修课可能被包装成“增值服务”,不交钱就卡你学分。
真实案例,一位朋友报的某高校项目,原本说好3.8万全包,结果答辩前被要求再交8000元“论文指导费”,不然不让参加答辩。
三、论文阶段的“无底洞”
从开题到答辩,论文环节最容易突然冒费用。比如,
开题报告修改费,导师反复挑刺,暗示交钱才能通过;
数据采集费,强制使用指定平台,收取高额服务费;
期刊发表费,要求发核心期刊,但机构合作的刊物版面费高达上万。
四、杂费清单里的“小心机”
除了大项开支,这些小钱也要盯紧,
1. 考试费套路,全国统考科目每科100元,但有些机构会多收“代报名手续费”;
2. 补考费翻倍,挂科后补考费可能是正常考试的3-5倍;
3. 证书工本费,毕业时突然收取几百到上千不等的“制证费”。
五、退费难比“登山还难”
冲动报名后想退款?合同里早埋好了坑,“已产生教务成本”扣30%,“课程开通后不退费”…有人交了4万学费,课都没上却只拿回1万。签协议时务必逐条确认退费规则,录音录像留证据。
怎么躲开这些坑?
1. 直接找学校,优先选择高校官网公示的合作点,绕过中间商;
2. 分期缴费,和机构协商按阶段付费,比如课程、考试、论文各付一部分;
3. 找在读学员打听,贴吧、知乎上搜真实评价,重点关注差评内容;
4. 保留所有凭证,转账备注用途,聊天记录别删,收费明细要盖章。
学姐提醒一句,遇到““抱过””“低价速成”的宣传,赶紧跑!正规申硕至少2年起,费用太低的要么后续加价,根本就是骗局。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