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师来问在职读博的事儿,尤其是教育方向的博士项目。今天就拿小本本给大家划重点,手把手教你怎么选对路子不踩雷。

要说现在最省心的读博方式,还得数免联考的在职博士。像北师大、华东师大这些985院校,今年都开了免笔试的申请通道。不过您可别急着报名,先看看自己属不属于这几类人,第一类是有省级教学成果奖的骨干教师,第二类是副高职称满3年的高校老师,第三类是主持过省部级课题的研究人员,第四类是获得过市级以上表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第五类是有发明专利或重要科研成果的实践型人才。这五类人申请成功率能到70%以上,普通教师的话建议先积累两年再试。

今年有个新变化要特别注意,非全博士的论文要求跟全日制完全看齐了。去年某211院校直接刷掉了12个在职博士的论文,都是因为案例研究深度不够。建议大家选实践性强的课题,比如"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研究"这种,既有数据支撑又接地气。

费用方面给大家透个底,985院校的教育博士普遍在18-25万之间,师范类211大概15万起。这里教大家个省钱妙招,很多学校对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有学费减免政策,像首师大就给骨干教师打7折,算下来能省五六万呢。

同等学力申硕的注意了,今年新增了前置审查环节。有个老师拿着函授本科来咨询,结果卡在学位认证上。建议前置学历有瑕疵的,先修个教育硕士课程班,既能补学分又能拿结业证书当敲门砖。

说到准备材料,这三个文件最关键,单位推荐信要写明承担教学改革任务,研究计划书必须包含具体的实验学校,业绩证明重点突出指导学生获奖情况。去年有个老师把带学生拿科技创新大赛金奖的经历写进去,直接跳过面试环节被录取了。

在职博士论文别上当攻略

在职博士论文别上当攻略

在职读博的朋友们,写论文这事儿有多酸爽,懂的都懂。工作、家庭、学业三座大山压着,稍微踩个坑可能就得搭进去几个月时间。今天咱不整虚的,直接唠点实在的——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怎么躲开才能少掉几根头发。

一、选题别贪大,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很多人栽的第一个跟头就是选题。看见别人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某某领域创新”,自己也非往大了搞,结果资料查不全、数据凑不齐,说一千,道一万卡在第三章死活写不下去。

“躲雷”操作,

1. 打开电脑先问自己,手头有哪些现成资源?(比如行业数据、合作单位支持)

2. 这个题目三年内能搞定吗?(在职的三年≈全职的一年半)

3. 查文献时发现同类型研究超过50篇没?(超过就赶紧换个细分角度)

二、导师沟通不能等,每月至少刷次存在感

导师带的学生一箩筐,你不主动人家真记不住你。见过有人开题前两周才联系导师,直接被怼“你这方向我都不熟”。

正确姿势,

逢年过节发个简短问候(别群发!)

每次汇报准备AB两套方案(导师否了A还有B)

重要节点提前两个月打招呼(比如预答辩、送审)

三、时间管理要够“贼”

上班族写论文最大的敌人不是难,是拖。说好周末写三小时,结果孩子发烧、领导加班全赶一块儿了。

亲测有效的土方法,

把论文拆成100个小任务(连“查10篇文献”都算一项)

每天睡前完成1个小目标(有成就感才坚持得下去)

准备个U盘随身带(单位电脑、家里笔记本、爸妈家的老台式都能接着写)

四、文献处理别犯强迫症

有人非要把某领域1949年至今的文献全看完,等看到2010年的资料,前面记的早忘了。更惨的是查重时发现,自己“原创”的观点早被大佬写过了。

高效操作门道,

1. 优先看近五年顶刊论文(中文看C刊,英文看SCI一区)

2. 用Excel建个文献黑名单(标记已引用过的作者,防止查重暴雷)

3. 看到好句子马上标出处(别高估自己的记忆力)

五、写作阶段牢记“三不要”

不要边写边改,初稿丑得像草稿也没事,先堆够字数

不要死磕理论,第五章结论部分突然发现理论不对?先标记后续统一调整

不要自己闷头查重,学校用知网就别贪便宜买万方查,省那几百块可能要多延毕半年

六、答辩准备玩的就是心态

见过论文写得一般的轻松过审,也见过大佬翻车的。关键不在内容多牛,而在怎么呈现。

实战技巧,

提前去答辩教室试讲(熟悉翻页笔、投影比例)

准备三个导师可能问的蠢问题(越基础的问题越容易懵)

西装别借领导的(不合身显得像卖保险的)

对了说个扎心的事实,在职博士论文最大的坑,其实是总想着“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资料永远查不完,方法永远学不够,先动笔写个五百字,你就已经赢了一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