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职人员私信问,"上海大学在职博士到底值不值得报?听说不用考试就能读?学费会不会特别贵?"作为“上岸人”,今天我就把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说透。
我明告诉你,上海大学在职博士确实有"免联考"通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走。主要面向两类人,一是硕士毕业满5年的企事业单位中高层,二是获得过省部级奖项的技术骨干。去年我们部门张工就是凭高级工程师职称+专利成果成功入学的。
关于学费,2024年最新标准分三档,
▶ 管理类专业,8.8万/年(学制3年)
▶ 工程类专业,6.6万/年
▶ 社科类专业,5.2万/年
注意这还不包含论文指导费和住宿费,整体预算建议准备20-25万。比起全日制确实贵些,但上课时间灵活,每月集中4天授课,特别适合长三角地区的在职人员。
这里要划重点,今年新增了"科研成果置换学分"政策。比如你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或者主持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最多可以抵免1/3的课程学分。我认识个医疗器械公司的研发总监,就用3项发明专利换了12个学分,整整省了半年上课时间。
对了给个实在建议,如果单位能报销部分学费,或者你想通过读博拓宽行业人脉,这个项目性价比很高。但要是单纯为拿文凭,建议慎重考虑——毕业论文盲审通过率去年才68%,同期复旦大学的通过率是72%。
上海大学在职博士论文通过率是多少?
一、通过率到底高不高?
根据往届学生反馈和部分院系公开的信息,上海大学在职博士论文的整体通过率大约在65%至80%之间浮动。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低,但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1. 理工科和文科差异明显
像材料工程、计算机这类理工专业,数据类论文容易量化成果,通过率普遍在75%以上;而人文社科类论文更注重理论深度,个别冷门方向甚至出现过50%左右的通过率。
2. 导师手里有“关键分”
很多同学不知道,论文送审前要经过导师签字同意。有些导师为了保证学术声誉,如果觉得论文质量不够,会直接让学生延期修改,这种情况压根不会进入正式评审环节。
3. 查重率卡得越来越严
去年开始,学校把查重标准从原来的15%降到了10%,有个经济学院的学长就栽在这儿——论文内容没问题,但因为引用文献太多,查重率12%被打回来重改。
二、怎么提高通过概率?
1. 选题阶段就要“讨巧”
别光盯着热门领域扎堆。比如管理学院有位学员,专门研究长三角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种选题既有地域特色又符合政策导向,盲审时专家评价“接地气”,直接高分通过。
2. 日常积累很重要
在职博士最怕临时抱佛脚。有个通信工程专业的老师兄,从入学起就坚持每周整理实验数据,对了论文里的30组对比案例全是现成素材,答辩时被夸“基础扎实”。
3. 格式问题千万别马虎
去年有份被退回的法学论文,内容其实很有见地,但因为参考文献格式错误、目录页码对不上这些低级问题,硬是拖了半年才重新送审。
三、其他要留意的细节
预答辩千万别走过场
很多同学觉得预答辩只是流程,其实评审组这时候提的建议最实在。去年影视学院有篇论文,预答辩时被指出案例不够新,后来补了两年的爆款剧分析,正式答辩直接全票通过。
校外专家更看重实际价值
特别是企业导师参与评审时,他们特别关注研究成果能不能落地。有位机械专业的同学,论文里附上了和上汽集团合作的项目数据,校外专家当场表示“可以直接应用”。
时间规划要留足余量
建议提前10个月启动论文写作,给自己留出修改时间。有个商学院学员原计划半年写完,结果遇到公司重大项目,差点错过提交期限。
关于费用问题,虽然和论文通过率没有直接关系,但还是要提醒下,上海大学在职博士目前的培养费大概在12万-18万之间,不同专业有差异,论文阶段的实验材料费、数据采集费这些额外开支也要提前考虑。
对了说句实在话,论文通过率只是个参考数字,关键还是看自己下的功夫。身边那些认真跟着导师做课题、定期参加学术交流的同学,基本上都顺顺利利毕业了。要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哪怕学校通过率再高,恐怕也难过关。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