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员私信我:"老师,我看中南京大学的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项目,但是单位人事说这种学历不算数,真的假的?"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给研友们儿吃颗定心丸。

但有三点要注意:第一,这个项目属于单证(只有学位证),适合需要提升学位但不需要学历的人群;第二,报名门槛不低,必须要有学士学位满三年;第三,现在新增了线上答辩通道,特别适合经常出差的上班族。

哪些人最适合报考呢?我个人觉得出四类黄金人群:

1. 体制内工作5年以上的公务员,急需硕士文凭竞聘科级岗位

2. 医院/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卡在学历门槛

3. 企业中层管理者,需要镀金但没时间备考联考

4. 自主创业者,想拓展高质量人脉圈子

以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给大家算笔明白账:

学费4.2万(可分两期)

学制2年(周末直播+录播)

考试科目:校考2门+全国统考1门

拿证周期:最快2.5年

比起动辄十几万的MBA,这个性价比确实能打。不过要注意,今年新增了科研成果要求,需要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或参与课题研究。

说到就业市场认可度,我特意咨询了三位不同行业的HR:

制造业HR张经理:"我们更看重专业匹配度,单证双证影响不大"

互联网公司招聘主管王女士:"技术岗主要看项目经验,管理岗会适当参考"

事业单位人事科李科长:"评职称时与全日制硕士享受同等待遇"

说一千,道一万给准备报名的朋友提个醒:南京大学从2023年开始实施预审制,建议提前6个月准备报名材料。特别要注意工作证明的开具格式,去年有学员因为证明缺少单位公章被退回申请。

同等学力申硕必看的三大坑,踩中一个延迟毕业

同等学力申硕必看的三大坑,踩中一个延迟毕业

不少同学选择同等学力申硕这条路,图的就是时间灵活、门槛低,但千万别以为“宽进”就等于“宽出”!身边每年都有人因为踩了坑,卡在毕业环节动弹不得。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哪些雷区千万别碰。

第一坑:以为“免试入学”=“躺着拿证”

很多人一听“不用考试就能读研”,立马放松警惕,结果开学后直接傻眼。

学分要求不简单:别小看课程学分,每门课都有考勤、作业、期末考,有的学校还要求课堂汇报。缺勤超过3次直接挂科,补考机会就一次,再不过就得重修。

论文才是终极大Boss:见过太多人卡在论文上。有的学校要求论文重复率低于10%,有的导师改稿能拖半年,最坑的是答辩前突然通知“研究方向有问题”,直接打回重写。

建议:入学后第一件事,找教务老师问清楚毕业细则,尤其是论文开题时间、送审流程这些细节,自己列个时间表盯着进度。

第二坑:低估统考难度 考前临时抱佛脚

英语和学科综合两门统考,年年有人翻车。

英语不是四级水平:统考英语难度介于四级和六级之间,但题型完全不同。比如完形填空不给选项,得自己填单词;翻译题量大,手速慢的根本写不完。

学科综合考得又广又深:比如经济学专业,从微观宏观到国际金融全要考,有些知识点工作多年早忘了,重新捡起来特别费劲。

真实案例:去年一朋友考前3个月才开始复习,结果英语差2分没过,只能第二年重考,毕业直接延后一年。

避坑技巧:提前1年刷真题,重点练薄弱题型。英语作文背模板,学科综合整理高频考点,别盲目啃书。

第三坑:拖延症晚期 错过关键节点

学校不会追着你跑,错过截止日期只能认栽。

统考报名忘缴费:每年都有人心大,报了名却忘了缴费,等发现时报名通道早关了。

论文材料交晚了:比如6月要交初稿,你拖到8月才给导师,导师忙其他学生根本顾不上你,一来二去耽误半年。

答辩排期赶不上:有的学校一年只安排两次答辩,错过一次就得再等半年,加上修改论文的时间,毕业直接晚一年。

救命锦囊:手机日历标记所有deadline,提前两周设提醒。加个同学群互相通气,重要材料多备份,别指望学校主动通知。

想顺顺利利拿证,记住三句话:课程别糊弄,统考早准备,deadline当圣旨。对照看看自己现在到哪个阶段了,该补的赶紧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