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读非全的都知道,租房和上课是两座大山。特别是同等学力申硕、免联考项目的同学,每周往返校区和出租屋,通勤时间直接决定生活质量。我整理了朝阳、海淀、昌平三大热门校区的实测数据,帮你找到月租2500元以内还能步行到地铁的房源。

先看海淀校区周边,西二旗的合租房看着便宜,但早上挤13号线的痛苦谁试谁知道。建议往永丰方向找农民公寓,20㎡大开间带独卫1800元能拿下,骑共享单车15分钟到校区。重点看肖家河、马连洼这两个片区,很多房东专门做学生短租,押一付一还能寒暑假转租。

朝阳同学重点看6号线草房站,这里有北京少见的"考研公寓楼"。自如的4人间床位月租1100元,楼下就是24小时自习室。要独立空间的话,常营的40年产权loft月租2300元,层高5.4米能自己隔出书房,特别适合需要熬夜写论文的在职党。

昌平线沙河高教园是隐藏福利区,中国政法、央财都有分校区在这。二拨子新村的自建房月租1600元能租到正规一居,坐昌平线进城比想象中快。关键是有大量考研二战生聚居,晚上还能组队去政法食堂蹭饭。

别忘了在职读研的朋友:租房合同要注明"因学业中断可转租",很多学校中途会安排外地调研,别被违约金坑了。水电费选择民水民电商住两用楼,商电空调开整月要多花300块。建议和同校同学合租,平摊网费还能共享复习资料。

对了附上我的月开销清单(中国社科院非全硕士在读):

房租2200(昌平一居室)+ 交通300(地铁+共享单车)+ 餐费800(学校食堂+自己做饭)+ 学习资料200 = 总计3500元。比住宿舍贵不了多少,但有了独立空间效率翻倍。

下篇预告:《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在职场到底有没有用?“懂行的人”真实经历分享》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在职场到底有没有用?“懂行的人”真实经历分享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在职场到底有没有用?“懂行的人”真实经历分享

一、职场里的“区别对待”藏得深

小琳说的确实是现状。自从2017年教育部明确非全和全日制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后,国企和事业单位招聘时基本不再区分。但实际操作中,很多私企老板心里还是有道坎。前阵子有个做互联网运营的学妹去面试,对方直接问:“你读的非全是不是掏钱就能混到证?”气得她当场拿出三年的周末上课记录和论文查重报告。

制造业的老李倒是尝到了甜头。他们单位评职称时,非全学历和全日制一样加分。去年他靠着这个研究生学历,硬是比同车间老王多加了3分,抢到了高级工程师的名额。不过他也吐槽:“要是没这刚需,我才不受这罪——连续三年没休过完整周末,孩子都快不认爹了。”

二、这些行业正在悄悄改规则

教师编和公务员系统这两年变化最大。在山东某中学当老师的亲戚告诉我,他们学校去年有6个老师考非全研究生,校长直接在教职工大会上说:“拿到证的,明年竞聘教研组长优先考虑。”而做跨境电商的表弟说得更直接:“我们这行没人管你是非全还是全日制,能拿出硕士证就能和客户吹牛团队学历水平。”

但金融圈的朋友泼了盆冷水。他说投行部招人时,简历筛到“非全日制”三个字,基本就自动归到第二档了。除非你有CFA或者家里自带资源,否则很难和全日制硕士竞争核心岗位。

三、老板们到底怎么看这事

和几个创业公司老板聊过,发现他们的态度很现实。做新媒体起家的王总说:“要是来应聘的人有三年实战经验加非全学历,我肯定选他而不是刚毕业的全日制硕士。”但做传统贸易的李总看法相反:“全日制学生能全职实习半年,非全的每周要请两天假上课,中小公司根本耗不起。”

还有个不能明说的潜规则:当公司要卡晋升名额时,非全学历容易成为借口。在国企做中层的老同学就遇到过,领导想提拔亲信,就拿他“不是正经研究生”说事,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他拿着红头文件找人事部理论才解决。

四、“上岸人”的大实话

1. 别指望靠学历直接升职加薪

隔壁部门的小刘读了某985非全MBA,结果发现同班同学都是来扩大朋友圈子的老板,自己反而成了圈子里的“工具人”。对了工资没涨,倒是帮公司拉成了两单生意。

2. 选专业比选学校更重要

在电力系统工作的发小,读了个本地双非院校的电气工程非全硕士,反而比读名校管理类的研究生同事更快评上职称。用他的话说:“对口的专业证书,比学校招牌好使。”

3. 时间成本算清楚

当护士的表姐咬牙读了护理学非全硕士,结果孩子小升初关键期完全没顾上。现在每月多拿800块津贴,但提起这事就抹眼泪:“要是重选一次,我可能先管好孩子再说。”

说到底,非全日制研究生就像健身卡。有人买了就能坚持练出八块腹肌,有人办完卡就放抽屉吃灰。重点不是这张卡本身多厉害,而是你能不能把它变成改变现状的撬棍。隔壁办公室的老王说得最实在:“有那功夫纠结学历有没有用,不如先把手头的项目做出彩——真本事到位了,学历就是锦上添花;要是个花架子,就算哈佛毕业照样没人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