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上海职场朋友的私信:"浦东有没有靠谱的在职博士项目?""华师大的非全博士好毕业吗?"作为帮13位朋友成功申博的老司机,今天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尤其是今年浦东地区高校招生政策大调整,这5类人报读在职博士注定要踩雷!
先看这张对比表:

(表格包含华师大、上海交大、上财3所高校的在职博士招生类型、学制、论文要求、毕业率数据)
第一类:工作996的互联网人
张哥去年报了某校工程博士,结果项目要求每月8天线下课。他白天写代码晚上赶论文,说一千,道一万体检查出心肌缺血。现在浦东高校普遍要求每月4-6天面授,周末还要做实验的,建议直接看同等学力申硕项目。
第二类:急着要学历评职称的
李姐去年9月入学,想着3年拿证,结果今年新规要求核心期刊论文见刊才算数。现在从投稿到见刊平均18个月,想2027年拿证的,得今年就把论文框架搭好。
第三类:预算20万以下的
以上海交大管理博士为例,学费清单吓死人:
报名费800
学分费12万
论文指导费5万
答辩费2万
杂费1.2万
这还不算请导师吃饭、出差调研的费用。真心建议准备25万备用金。
第四类:本科毕业直接读的
现在华师大明确要求:本科报考需提供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但如果是先读同等学力硕士,有硕士学位证后再申博,只需要1篇核心论文+2年管理工作经验。
第五类:想混人脉资源的
王总去年花28万报读某校DBA,结果发现同学都是小公司主管。现在真想拓展高端人脉,建议看中欧或复旦的EMBA项目,博士项目的人脉积累至少要5年起。
今年最实在的报考建议:
1. 想免联考的看浦东中外合办项目
2. 35+职场人重点考虑同等学力申博
3. 国企事业单位优先选双证非全博士
4. 去年新增的智能医疗博士方向竞争最小
上海交大免联考博士真实通过率,交过20万学费的来说大实话
一、啥是“免联考博士”?门槛真的低吗?
所谓的“免联考博士”,其实就是“申请-考核制”。不用参加全国统考,直接向学校提交材料,通过初审和面试就能入学。听起来门槛低,但实际操作可没那么简单。
首先,申请材料就得“硬”。比如硕士阶段的成绩单、科研成果(论文、专利)、推荐信,甚至还要有明确的研究计划。尤其是上海交大这类顶尖高校,材料审核非常严格。有朋友之前申请过,本硕都是985,手里两篇核心期刊论文,结果初审还被卡了一次。所以别以为“免联考”等于“零门槛”,学校对背景的要求一点儿不低。
二、20万学费花得值不值?
学费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目前上海交大这类项目的学费普遍在15万到25万之间,不同专业略有差异。很多人觉得贵,但愿意掏钱的人看中的是“时间成本低”——不用辞职备考,周末或集中时间上课,适合在职人士。
不过,交完学费只是开始。入学后,课程压力、论文要求一点不比统招博士轻松。尤其是博士论文,从开题到答辩,中间反复修改是常事。有个读过的朋友吐槽:“以为花钱就能躺平,结果熬夜写论文比上班还累。”
三、真实通过率到底有多少?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学校一般不会公开具体数据。但根据一些在读学生和毕业生的反馈,整体通过率大概在30%-40%左右。注意,这里说的“通过率”包括课程考核、中期答辩、毕业论文全流程。
关键卡人的环节有两个:
1. 中期考核:很多学校会在这个阶段筛掉一部分进度不达标的学生。比如论文进度慢、研究成果不足,或者导师评价不高,都可能被劝退。
2. 毕业论文盲审:即使导师点头,外校专家的盲审也是一大关。尤其985高校对博士论文要求高,数据不扎实、创新点不足的直接打回。
四、哪些人容易“踩坑”?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这条路。下面几种情况要谨慎:
单纯图省事:以为交钱就能拿证,平时不花时间搞研究;
工作太忙:如果本职工作时间占满,很难兼顾论文进度;
学术基础弱:尤其跨专业申请的人,前期积累不足,后期写论文会非常吃力。
有个真实案例:一位企业高管交了学费,结果因为常年出差,论文一拖再拖,说一千,道一万超期被清退,20万打水漂。所以报名前一定要掂量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五、“懂行的人”的大实话
1. 导师比学校更重要:能不能毕业,8成看导师的态度。遇到负责的导师,会定期督促进度、指导方向;要是导师放养,大概率自己摸黑走。
2. 别指望“花钱买证”:现在博士毕业越来越严,教育部每年抽查论文,学校也不敢放水。
3. 提前规划时间:入学后第一年就要和导师敲定研究方向,越早启动论文,后期压力越小。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掏心窝的话:免联考博士适合那些真有学术需求(比如高校教师评职称),或者工作明确需要博士学位的人。如果只是跟风或者想镀层金,这20万很可能花得不值。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