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了十几位咨询国际小学的家长,发现大家最头疼的不是学校面试,而是怎么搞定学区房!我在国际教育行业干了7年,见过太多家长花冤枉钱,今天就手把手教你怎么选房不踩雷。

先说个冷知识,国际小学学区房和普通学区房完全是两回事!普通学区房看的是对口公立校,国际小学主要看的是两点——要么是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硬性居住证明要求,要么是双语学校优先录取3公里内的生源。去年就有家长花800万买了海淀黄庄的老破小,结果发现心仪学校根本不看这个!

现在北京国际小学学区房价格差得离谱。朝阳区某双语学校周边90平两居室月租1.8万起,顺义后沙峪的联排别墅区反而单价更划算。重点提醒,千万别被中介忽悠买商住两用房,这类房产很多学校根本不认!

建议2025年有入学计划的家长做好三件事,1.先锁定3所目标学校,直接找招生办要最新划片范围;2.查清楚学校对房产性质的要求(70年产权/公寓/租房证明);3.预留半年时间办租赁备案或购房手续。上个月刚有个客户因为没提前做租赁备案,差点耽误孩子入学。

特别要注意政策变化!现在上海、深圳已经开始实行'学位锁定'政策,一套房6年内只能供1个孩子入学。打算买二手房的家长,记得上教育局官网查学位使用情况。去年我经手过最坑的案例,就是家长买了套被前业主锁定4年的学区房......"

国际小学入学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国际小学入学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户籍限制更灵活了

以前很多一线城市的国际小学明确要求“本地户籍或外籍”,现在部分学校开始松动。比如北京、上海一些国际学校,允许非本地户籍但持有长期居住证的家庭申请,甚至开放了“积分入学”试点。不过,这种松动也有附加条件——家长需要提供稳定的本地工作证明或房产证明,说白了就是既要看身份,也要看实际居住情况。

入学测评转向“能力观察”

过去常见的笔试逐渐被替代,现在更流行“活动观察日”。学校会安排半天时间,让孩子在游戏、小组合作、简单任务中展示能力。有家长反馈,孩子被要求搭积木时和同伴分工,或者用英文描述一幅画,老师主要观察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这些细节。某国际学校老师私下透露,“比起背古诗做算术,我们现在更关注孩子是否适应双语环境。”

材料审核越来越“较真”

除了常规的出生证明、疫苗本,现在多了两项硬指标,一是家庭收入证明,部分学校要求年收入不低于40万;二是家长学历背景,有的学校申请表里新增了“父母最高学历”必填项。广州一位家长吐槽,“去年朋友孩子入学还没要工资流水,今年突然新增这项,搞得我们临时找公司开证明。”

摇号比例悄悄上调

热门国际小学的摇号名额从过去的10%涨到了20%-30%。比如杭州某知名学校,2023年拿出30%名额摇号,本地论坛里有人抽中后直呼“比中彩票还激动”。不过要注意,摇号资格通常有附加条款,比如必须参加过校园开放日,或者提前提交过预审材料。

双语能力要求前置化

以前很多学校接受“零基础”孩子,现在悄悄提高了门槛。上海某校明确要求报名学生至少有一年英语培训经历,入学面试时还会用英文问简单问题。有家长分享经验,“现在带孩子考国际小学,光会打招呼不够,得能听懂‘请描述你最喜欢的玩具’这种句子。”

家长面谈升级为“家庭访谈”

过去简单的家长面谈,现在演变成家庭访问。深圳某校老师会预约家访,观察家庭环境、亲子互动模式。一位经历过家访的妈妈说,“老师特意看了孩子的书柜,还问了周末家庭活动安排,感觉他们在评估家庭教育理念是否和学校匹配。”

这些变化背后,其实反映了两个趋势,一是教育部门在规范国际学校的招生秩序,避免“花钱就能进”的乱象;二是学校更看重学生的长期适应能力。建议家长提前1-2年做准备,尤其是语言积累和材料整理,别等到报名季临时抱佛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