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在寻找国际教育路径的家庭来说,上海德英乐国际学校可谓是一站式解决方案。作为涵盖小学到高中全学段的国际化教育基地,学校不仅拥有IB认证课程体系,更配备由英美教育专家领衔的师资团队。校园里随处可见的STEAM实验室和双语图书馆,为学生创造了浸润式的学习环境。
家长最关心的招生流程其实很透明,每年3月开放秋季入学申请通道,需提前准备学生近三年成绩单、英语能力证明(如剑桥PET/FCE)以及家长教育理念陈述书。特别要提醒的是,小学部更注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学习兴趣,初中部则会通过小组任务观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关于大家热议的学费问题,学校实行阶梯式收费标准,小学部每年18万含餐费,初中部22万包含海外游学基础费,高中部28万涵盖IB考试注册费用。与同类国际学校相比,这个定价区间在上海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学校提供的1:6师生比和每周10小时外教辅导确实物有所值。
国际学校家长必看,转学插班注意事项
国际学校转学插班这事儿,真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决定的。有些家长因为工作调动、孩子不适应课程,或者对学校管理不满意,才考虑换环境。但不管啥原因,先得和孩子坐下来聊聊——别光顾着自己拿主意,娃的感受才是关键。比如有的娃性格慢热,突然换环境容易焦虑;有的娃适应力强,反而能快速融入。摸清楚孩子的状态,再决定要不要转。
二、插班时间有讲究,别错过黄金期
国际学校插班不像公立校卡得那么死,但也不是随时都能进。一般来说,春季(1-2月)和秋季(8-9月)是插班高峰,尤其是秋季,学位相对多。但热门学校可能提前半年就满员,所以至少提前3个月开始准备。比如明年9月入学,今年12月就得盯紧目标学校的官网或公众号,别等人家截止了才后悔。
三、选学校别光看名气,细节更重要
很多家长冲着“名校”去,结果发现课程体系不对口。比如原来读IB的娃转到AP体系的学校,可能得重新适应评分标准。建议先理清三点,
1. 课程匹配度,A-Level、AP、IB还是其他?课程难度孩子能不能跟上?
2. 师资稳定性,外教流动率高的学校慎选,频繁换老师影响学习节奏。
3. 课外资源,艺术、体育强的学校不一定适合搞竞赛的娃,按需求挑。
实地探校时,别光听招生老师讲,找机会和在校家长唠唠——食堂伙食咋样?课后班是不是额外收费?这些细节才是真实体验。
四、材料准备别掉链子
插班材料比新生入学更复杂,尤其是中途转学。必备清单包括,
近两年成绩单(最好中英文对照)
原学校推荐信(班主任或校长签字的更有分量)
标准化考试成绩(如MAP、SSAT等,部分学校要求)
家长陈述信(说明转学原因,别写“老师不好”这种话,重点体现家庭教育理念和学校匹配度)
别忘了,有些学校会要求面试家长,问题可能包括“为什么选我们”“如何看待家校合作”。提前准备几个具体例子,比如参加过哪些家校活动,显得更真诚。
五、插班考试怎么突击?
国际学校插班考试通常考英语、数学,部分加试科学。和常规入学考不同,插班考试更看重当前年级的知识点。比如三年级转学,可能考二年级下到三年级上的内容。建议做两件事,
1. 找真题摸底,问问往届家长或机构,熟悉题型和难度。
2. 补短板,比如英语写作弱,每天练一篇50字小短文;数学概念不熟,先把基础术语的英文版搞明白。
别盲目刷题,尤其是低龄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六、转学后的“隐形关卡”
进了新学校不等于万事大吉,头三个月是适应关键期。遇到过家长抱怨,“孩子说班上同学早就组队了,他插不进去。”这时候得主动找老师沟通,比如申请和热心同学结对子,或者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如果孩子成绩突然下滑,先别急着报补习班,可能是教学方式不适应——有的学校重小组讨论,有的偏独立研究,帮孩子找到学习方法更重要。
七、钱的事儿得算明白
国际学校插班往往涉及额外费用,
学位押金,占学费的10%-30%,确定入学后不退。
校车、校服,不同校区可能标准不同,提前问清能不能用旧款。
课外活动费,机器人、马术等高端项目可能单独收费。
建议签入学协议前,把缴费细则逐条核对,避免后期扯皮。
八、心理建设不能少
对了唠叨一句,转学插班折腾的不仅是娃,家长也得扛住压力。见过有妈因为娃面试没发挥好,自责到失眠。其实真没必要——孩子的适应能力超乎想象。提前给娃打预防针,“新学校可能一开始不习惯,但你会认识更多有趣的朋友。”周末带娃去新学校周边逛逛,熟悉路线和周边环境,也能减轻焦虑感。
转学插班是个技术活,细节决定成败。从选校到入学,每一步都得稳扎稳打。如果拿不准,多问“上岸人”经验,少走冤枉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