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国际学校就像开盲盒,稍不留神就掉坑里!"这是我陪闺蜜考察完青苗国际学校后最大的感触。作为北京老牌IB认证校,青苗在家长圈里口碑两极分化严重。今天咱们就抛开招生简章里的官方说辞,聊聊实地探校发现的真实情况。

先说最关键的课程设置。青苗从小学开始就采用IB-PYP体系,这个阶段特别注重探究式学习。比如三年级小朋友会研究"社区运作",要真的去采访超市收银员、观察垃圾分类。但要注意的是,IB课程对家长参与度要求极高,每周至少3次作业需要家长签字确认,双职工家庭要提前做好时间规划。

初中学段开始出现分水岭。海淀校区提供MYP+中考双轨制,朝阳校区则是纯国际路线。去年有家长跟我吐槽,孩子在朝阳校区读到初二想转回体制内,发现数学进度比公立校整整慢两年。所以建议拿不准主意的家庭,优先考虑海淀校区的弹性学制。

高中部的三大王牌项目各有侧重:IBDP适合学术型孩子,AP适合偏科生,A-Level虽然开课时间短但升学方向明确。去年有个典型案例,理科强的学生同时修AP微积分和A-Level物理,最终拿下帝国理工和UCLA双offer。不过要提醒的是,青苗的选课系统有隐形门槛,全A学生才能自由组合课程。

关于家长最关心的费用问题,这里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小学阶段每年23万的学费里包含90%的课外活动,但到高中阶段,竞赛辅导、夏校申请这些关键项目都要额外付费。去年有位家长算过账,12年读下来基础花费超过300万,如果规划美本前30还要再准备100万备用金。

校园设施方面,顺义校区新投入的STEAM实验室确实亮眼,但部分老校区存在设备更新慢的问题。有个在读生告诉我,他们编程课用的还是5年前的机器人教具。建议探校时重点考察实验室、图书馆和体育场馆这三处硬件。

注:本文基于2023年实地调研数据撰写,部分信息可能存在动态调整,建议家长以校方最新公布信息为准。

青苗国际学校IB课程真实体验:我家孩子三年换了四个外教

青苗国际学校IB课程真实体验:我家孩子三年换了四个外教

我家娃在青苗国际学校读了三年IB课程,最让我头疼的不是课业压力大,而是外教老师换得比商场促销还勤快。今天就跟童鞋们儿唠唠真实情况,给正在选国际学校的家长提个醒。

第一年:开学俩月外教就离职

当初冲着青苗IB课程的口碑报了名,没想到开学才两个月,负责文学课的英国老师突然辞职。孩子刚背完老师教的英文诗歌,转头就得适应新来的加拿大老师完全不同的教学风格。家长群里炸锅了,学校解释说是"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原因",可家长们都心知肚明——这老师压根没参加开学前的家长会。

第二年:主科老师一年换三任

到了十年级更夸张,经济课老师从南非籍换成澳大利亚籍,说一千,道一万来了个美国老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材偏好,我家娃笔记本上记着三种不同版本的经济学术语。最糟心的是期中考试前换老师,新课纲还没讲完就进入复习阶段,孩子只能周末花钱找补习班恶补。

第三年:家长联名要求稳定师资

现在十一年级班上家长集体行动了。数学组老师这学期又换了新人,有个乌克兰籍老师上课总用俄式英语讲微积分,孩子们听得云里雾里。我们二十几个家长联名给学部写信,学校倒是安排了助教补课,但主课老师频繁变动的问题始终没解决。

这些年观察到的几个现象:

1. 外教合同大多签1年,寒暑假经常收到离职通知

2. 新老师到岗前缺乏过渡衔接,出现过代课老师顶岗三周的情况

3. 家校沟通会上问及师资问题,校方总强调"国际化流动性特点"

给考虑青苗IB家长的真心话

要是冲着稳定教学环境来的,建议多打听在读家长反馈

遇到好老师赶紧存联系方式,指不定哪天就联系不上了

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受影响小些,依赖性强的要慎重

周末最好预留补课预算,特别是高年级学生

现在我家娃倒是练出了快速适应新老师的能力,上周还开玩笑说:"妈,新来的物理老师口音比数学老师好懂多了!"这话听着让人哭笑不得。据说隔壁班有个学生三年经历了六任班主任,相比起来我们还算"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