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刚开学就失眠,每天纠结考研还是留学?"这是我在自习室听到最多的一句话。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预计突破600万,而留学市场也迎来报复性增长。作为经历过考研二战又最终选择留学的“上岸人”,我用亲身经历个人觉得了5个关键对比点。
一、备考成本差出20万
国内考研只需买参考书+网课,全套下来不超过5000元。但留学中介费+语言培训+申请费,我算过最低门槛也要6万起步。去年我室友报的雅思1对1私教课,单科80课时就花了3万,这还没算5次考试费。
二、时间线完全错位
考研党现在就要开始背政治大纲,明年12月初试,后年3月复试,整个过程像马拉松。而留学申请今年9月就得准备文书,明年2月前必须考出语言成绩,时间安排更紧凑。我见过最狠的同学,边实习边考GRE,三个月瘦了15斤。
三、信息差要人命
考研是信息透明战,各校报录比官网都有公示。但留学选校是个技术活,去年我同学GPA3.2申到美国TOP30,全靠精准定位冷门专业。有个数据很有意思:QS前100院校里,有37个专业实际录取率比官网高15%以上。
四、风险系数天差地别
考研失利只能调剂或二战,去年某985院校复试淘汰率高达85%。留学可以多国联申,我当年英港新联申拿到6个offer。但要注意:今年英国部分院校开始卡本科院校名单,诺丁汉大学突然把双非学生GPA要求提到88分。
五、就业回报率对比
国内研究生平均起薪比本科高2000元,但海外应届生回国平均薪资高出5000元。有个隐藏优势:留学生应届生身份保留2年,比国内多1年缓冲期。不过要警惕"水硕"“绊子”,我HR朋友透露,某些一年制硕士在简历关会被特别关注。
个人觉得:
去年帮我做决定的导师说过:"选考研要耐得住寂寞,选留学要扛得住压力。"现在我把当时整理的《2025年各国留学费用对比表》放在评论区,需要的同学自取。
2025年留学申请,这些院校开始卡本科出身
不少准备留学的同学发现,2025年的申请季好像“变天”了——一些热门院校悄悄提高了对本科背景的要求,甚至直接划出“院校清单”,非名单内的学生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这让不少双非(非985/211)或普通本科的同学直呼“压力山大”。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到底哪些学校开始“卡本科”,背后原因是什么,普通学生还能怎么“破局”。
一、为啥现在学校开始挑“出身”?
说白了,学校卡本科背景的核心就俩字:省事。
申请人数爆炸:这两年留学热度只增不减,尤其英联邦国家(比如英国、澳洲)和美国热门专业,一个项目可能收到上千份申请。学校根本没时间挨个仔细看材料,直接按本科院校筛掉一部分,效率更高。
口碑风险控制:部分学校认为,985/211或海外本科的学生,学术基础更扎实,毕业后的就业表现也更好,这能帮学校维持排名和口碑。
“隐形门槛”早有苗头:其实像英国G5、美国藤校这类顶尖院校,早就默认偏好名校生。但这两年,连曼彻斯特、悉尼大学这类“中上梯队”的学校也开始跟进,确实让普通学生更难了。
二、这些学校已明确“卡本科”,双非学生注意!
根据2024年最新申请动态,以下院校和专业对本科背景要求明显收紧:
1. 英国方向
UCL(伦敦大学学院):部分商科专业(如Finance)明确要求国内“双一流”院校,均分88+;双非学生需90+且有强实习/科研背景。
爱丁堡大学:商学院、信息学院采用“中国大学认可名单”,部分专业只接受名单内院校申请。
华威大学:WMG学院(工程制造)不再接受国内部分二本院校申请。
2. 澳洲方向
墨尔本大学:商学院、工程学院对非985/211学生均分要求比名校生高3-5分(例如商科要求双非90+,985/211要求85+)。
悉尼大学:部分工程、IT专业开始参考上海软科排名,排名靠后的院校学生需额外提交课程描述。
3. 亚洲方向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商科、计算机专业优先录取海本或985/211学生,双非学生录取率不足5%。
香港大学:部分理工科专业(如数据科学)在官网隐晦提到“优先考虑具备较强学术背景的申请者”。
三、普通本科学生如何逆袭?4招教你“绕开”门槛
别慌!卡本科不等于“一刀切”,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
1. 死磕成绩,用GPA说话
如果本科院校不在名单内,那就把均分刷到极致。比如英国曼大商学院要求双非学生均分90+,但如果你能考到92,照样有机会。
2. 曲线救国,避开热门专业
同一个学校,冷门专业可能不卡背景。比如想申商科,可以试试“发展研究”“教育管理”等交叉学科,录取门槛更低,毕业后就业方向也类似。
3. 用经历“补短板”
科研:跟着导师发篇核心期刊论文,或参与海外教授的线上科研项目。
实习:瞄准名企对口岗位(比如想申BA就找数据分析岗),实习期至少3个月,拿到推荐信。
竞赛:数学建模、案例分析等国际比赛拿奖,能直接证明你的能力。
4. 换赛道申请
混申多国:比如英国卡背景严,可以同时申爱尔兰、荷兰(如阿姆斯特丹大学)等相对宽松的国家。
预科或硕博连读:成绩不够可先读预科(如澳洲八大预科),或直接联系导师走研究型硕士(MPhil)转博士。
四、2025年申请季,早准备才是王道
对了给童鞋们儿提个醒:卡本科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普遍,但早规划永远比焦虑有用。
大二、大三的同学:赶紧刷分,同时找实习/科研,别等到大四再临时抱佛脚。
已经毕业的申请者:如果均分不够,可以考虑工作2-3年,用对口工作经验弥补学历劣势(尤其适合澳洲、新西兰申请)。
心态稳住:卡本科的学校只是一部分,像加拿大、爱尔兰、北欧仍有不少名校更看重综合能力。多查官网,多问学长学姐,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
附:2025年部分院校List查询方式
英国:直接搜索“大学名+China University List”
澳洲:查看官网“Entry Requirement”中的“GPA Calculator”
亚洲:邮件联系招生办公室,直接询问本科院校是否在认可名单内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