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的音乐硕士课程素来以"高性价比"著称——全英文授课+中西合璧的课程设置,每年吸引众多音乐学子。但2025年申请季来临前,这三个"隐形门槛"可能让你前功尽弃,

第一道坎,作品集"暗规则"。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张教授透露,"我们更看重作品的学术性,比如在传统民乐中加入现代编曲技法,这比单纯炫技的演奏更有竞争力。"去年有位古筝专业考生,用电子音乐软件改编《高山流水》,最终斩获全额奖学金。

第二道坎,推荐信的"含金量"。浸会大学招生官明确表示,"我们期待看到推荐人对你学术潜力的评价,而非泛泛的'优秀学生'。"建议提前半年联系本科导师,参与其研究课题,让推荐信有具体案例支撑。

第三道坎,面试的"潜台词"。香港演艺学院的考官分享,"当问及'未来规划'时,重点不是答案本身,而是考察你对行业的认知深度。"有位钢琴专业考生聊到粤港澳大湾区音乐产业现状,现场获得导师研究助理邀约。

今年更需留意,港理工新增"数字音乐制作"方向,要求提交原创电子音乐作品;教育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将笔试改为线上实时教学设计演示。建议关注各校官网的"Admission Talks"栏目,9月起会陆续公布2025申请细则。

香港留学音乐硕士作品集准备禁忌

香港留学音乐硕士作品集准备禁忌

一、不研究学校要求,直接开干

香港不同院校的音乐专业,风格偏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比如港大侧重学术与创作的结合,浸会大学可能更看重演奏技巧的扎实性。有些同学直接把申请英国或美国的作品集原封不动拿来用,结果第一轮就被刷。

正确做法,把官网的申请要求逐字读完,扒一扒该专业教授的研究方向,甚至去社交媒体找往届学生的作品集经验贴。比如某校钢琴表演专业明确要求"包含一首20世纪后的作品",你非塞两首古典时期的曲子,这就属于自己挖坑了。

二、曲目选择"贪多求难"

见过最离谱的作品集,硬塞了8首高难度曲目,结果每首都有错音。教授们都是行业老手,一听就知道你是真功夫还是硬着头皮硬刚。

禁忌操作

炫技狂魔,专挑《钟》《野蜂飞舞》这种"车祸高发区",结果现场翻车

风格乱炖,巴洛克、浪漫派、现代派全堆一起,像开音乐杂货铺

忽视时长,要求总时长15分钟,非录个30分钟的"个人专场"

三、录音质量像"地下盗版"

去年有个学生,专业水平其实不错,但用手机录的钢琴视频里混着狗叫声,直接被教授圈出来当反面教材。

要命的细节

环境音,空调声、楼道脚步声、手机消息提示音

迷之角度,拍大提琴只露半个琴头,弹钢琴给个后脑勺特写

蜜汁剪辑,不同曲目间用夸张的转场特效,配上闪瞎眼的滤镜

四、原创作品当"赠品"

如果你申请的是作曲或音乐科技方向,千万别把原创曲子随便扔在作品集说一千,道一万。见过有人把高中时期写的儿歌伴奏都塞进去,教授当场吐槽,"我们是招研究生,不是开少儿兴趣班。"

正确姿势

挑2-3首不同体裁的成熟作品(比如艺术歌曲+室内乐+电子音乐)

附上创作手记,别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这种空话,具体说说和声设计思路、音色选择逻辑

有演出记录更好,哪怕是在学校礼堂演过,也比纯纸面作品强

五、盲目模仿"成功案例"

前年有个学姐用肖邦《叙事曲》申上了,今年十个申请者里八个都弹这个。教授们私下吐槽,"现在听到开头那几个音就想快进。"

切记

参考往年录取作品集≠照抄模板

避开某年突然爆红的曲目(比如某届因为有人弹《梁祝》拿了奖,后面三年全是中国学生弹这个)

加入地域元素要谨慎,突然在作品集里加粤剧唱段,除非你师从名家且有理论支撑

六、死磕技术,没人味

去年有组申请数据很有意思,技术评分90分以上的申请者中,有23%被拒,理由清一色写着"缺乏音乐感知力"。有个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的男生,技巧完美得像MIDI,但教授批注,"这是钢琴家在弹琴,不是人在弹琴。"

接地气的建议

在展示技巧的曲目后,接一首简单但有情感张力的作品

录视频时注意表情管理,别全程皱眉瞪谱子,像跟钢琴有仇

如果是声乐方向,少用录音棚修音,保留些许真实气口

七、临时抱佛脚

最冤的案例,有个钢琴专业的学生,提前半年开始准备,结果临提交前发现某学校要求"必须包含一首艺术歌曲伴奏",现找声乐系同学突击,说一千,道一万录出来的版本像各弹各的。

时间雷区

拖到截止前两周才选曲

所有曲目都是新练的

没留出设备调试、场地预约的时间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真人真事,去年申上港大音乐教育的妹子,作品集里特意加了段教社区老人唱歌的录像,虽然演唱不算专业,但教授评价"看到了音乐传播的真实温度"。有时候,跳出"我要证明我很强"的思维,反而能让考官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