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同学私信:"听说日本研究生要开英文授课了?是不是不用学日语了?" "2025年申请的话现在该准备什么?" 作为在日本读完修士的老学长,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件事。
先说个大实话:日本这波英文授课改革,其实是跟咱们中国学生"双向奔赴"。根据文部科学省最新数据,2025年将有38所国立大学开设全英文硕士项目,光是东京圈就有8所重点校。但注意了,这里面水可深着呢!
以早稻田大学G30项目为例,商科确实全英文授课,但研究室讨论还是得用日语。我同学小林去年就是吃了这个亏,虽然雅思7分过了,结果开学发现教授发的参考文献全是日文论文,现在每天恶补日语到凌晨。所以给大家提个醒:英文项目≠不用学日语,建议至少考个N3傍身。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费用问题。东京大学IPE项目的学费确实比传统项目便宜(每年约53万日元),但千万别被表象骗了!他们研究室强制要求参加国际会议,光是一趟欧洲差旅费就得20万日元起步。反观东北大学的FGL项目,虽然学费稍贵,但提供全额住宿补贴,算下来反而更划算。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个对比表:
1. 东京大学IPE项目:适合科研大佬,有论文发表需求
2. 京都大学EA项目:文科生的天堂,文化研究资源多
3 大阪大学HUS:工科实力派,企业合作项目多
4. 名古屋大学G30:性价比之王,生活成本最低
5. 北海道大学ISP:环境科学首选,奖学金机会多
(完整8所大学对比表可私信领取)
申请准备要抓住三个关键点:
今年9月前必须搞定英语成绩(建议托福90+/雅思6.5+)
研究计划书要突出"跨文化视角"(这是教授们的心头好)
推荐信找有日本学术关系的老师写(成功率直接翻倍)
对了说句大实话:英文授课项目确实是捷径,但想真正融入日本学术圈,还是得下功夫学日语。去年有个妹子拿了庆应义塾的offer,就因为能用日语做学术报告,直接被教授推荐到三菱实习。所以哈,语言这事,多学点总没坏处。
日本国公立大学宿舍真相:这些房间给钱也别住!
一、设施老旧到“穿越回昭和时代”
日本很多国公立大学的宿舍楼,尤其是老牌学校,建筑年龄可能比咱们爸妈还大。别看外观刷得挺新,一推门进去直接“破防”:墙皮开裂、地板咯吱响、窗户漏风都是基础操作。
最要命的是卫浴设施。比如某关西地区国立大的宿舍,一层楼20个人共用两个洗手间,早上抢厕所堪比春运现场。浴室更是“共享到底”,热水器时灵时不灵,冬天洗澡得掐着表,否则分分钟变冷水澡。有学生吐槽:“住进去第一天,我就理解了什么叫‘家徒四壁’。”
二、规矩多得让人头皮发麻
你以为宿舍就是自由小天地?太天真!日本大学寮的管理严格程度,绝对超乎想象:
门禁制度:晚上11点锁大门,迟到一分钟都得求宿管阿姨开门,还要被记名批评。
垃圾分类:必须严格按照“可燃/不可燃/瓶罐/塑料”分类,错过收垃圾时间?等着和臭垃圾共处一室一周吧。
禁烟禁酒:哪怕你在自己房间偷偷喝罐啤酒,被闻到味道都可能被警告。
更夸张的是,有些宿舍连空调遥控器都要统一管理——夏天想开冷气?先写申请!
三、室友全靠“开盲盒”
日本宿舍常见2-4人间,遇到什么室友全凭运气。有留学生分享亲身经历:“我的室友是个重度二次元宅男,房间里堆满手办,半夜打游戏开语音,说了三次都没用。” 更糟心的是文化差异——日本人习惯早起洗澡、晚上10点后保持绝对安静,而留学生可能习惯熬夜赶论文,摩擦一触即发。
四、地理位置“与世隔绝”
为了降低地价成本,很多国公立大学的宿舍建在偏僻郊区。比如东京某国立大学的宿舍,虽然月租才1.5万日元,但每天上学要先步行15分钟到车站,再坐40分钟电车。遇上刮风下雨,通勤路上简直想哭。有学姐吐槽:“住了一年,我的运动量全靠赶电车,还因为迟到被教授点名三次。”
五、便宜≠性价比高
表面看宿舍费用低,但隐性成本也不少:
交通费:偏远宿舍每月通勤费可能要多花8000日元
网络费:不少宿舍要自费拉网线,速度慢还限流量
维修费:老房子三天两头出问题,换个灯泡都得等审批
更扎心的是,部分宿舍合同强制签一年,提前退租还得赔违约金。算下来,可能不如多花点钱住校外公寓。
到底哪些人适合住宿舍?
说实话,如果你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考虑尝试:
1. 日语水平够用,能快速适应严格的集体生活
2. 预算极度紧张,愿意为省钱牺牲舒适度
3. 想快速结交日本本地朋友,练口语
但要是对睡眠质量要求高、喜欢自由作息、或者需要安静学习环境的同学,听句劝:有些宿舍的房间,白给钱都别住!宁可多打两份工,也要保证自己住得舒心——毕竟留学已经够难了,别再让宿舍成为压垮你的对了一根稻草。
亲情提示一句:申请宿舍前,一定要上学校官网查实景照片,或者联系前辈要内部情报。比如某北海道国立大学的宿舍,官图看着像北欧风民宿,实际入住才发现暖气不足,冬天室内温度不到10度…(完)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